近年来,安徽保监局积极策应地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行业开展保险创新,力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业务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安徽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围绕重大战略开展保险创新
一是出台政策鼓励创新。围绕安徽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与省金融办、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全行业结合战略部署需求,进一步提升保险创新水平,服务皖江示范区、皖北和大别山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及文化产业振兴。
二是加强引导推动创新。通过分类指导、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等方式,推动科技保险及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工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及文化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将相关保险产品打包组合,为奇瑞、马钢、佳通等皖江、皖北大型企业提供一揽子保险服务。
三是搭建政保合作平台。推动保险公司与各级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区域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险服务。引导保险公司参与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目前已有4个保险集团、15家省级保险机构在合肥置业、设立后援基地。
围绕服务“三农”开展保险创新
一是创新发展农业保险。针对安徽省情,会同省农险办制定并调整政策性农险费率、财政补贴;指导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开发大棚蔬菜、林木、茶叶、茭白、生姜等多个特色农险品种,创新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草莓种植信贷保险试点,促进特色农险快速发展;支持开展农房、农机、农产品质量等涉农保险业务。自2008年4月试点以来,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794亿元,支付赔款超过21.2亿元,受益农户1393万户。
二是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一方面,从产品研发、内控管理、业务发展等加强引导,稳步推动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域分布广、交通不便的特点,鼓励公司创新推出GPRS移动出单、开通理赔服务绿色通道,以及小额保险承保理赔服务。目前试点已覆盖全省所有地市,2009年试点以来累计承保180万人次,提供保障金额263亿元。
三是探索新型农村保险服务模式。在安徽保监局的支持下,各保险公司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合作,提高灾害应急能力;运用遥感、无人机、GPS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查勘理赔,提高查勘定损的效率和精确度;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与保险、信贷相结合的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化。
围绕社会管理开展保险创新
一是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开展多领域的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业务和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支持开展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增值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保障需求;鼓励开拓企业年金市场,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以集合计划为主的年金模式,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2011年,医保经办管理覆盖人数超过445万人次,实现保费收入及新增委托管理资金2.66亿元;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资产近百亿元。
二是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动有政策支持的责任险全面覆盖,如承运人责任保险覆盖全省旅客运输和危险品运输领域;旅行社责任保险覆盖全省1000多家旅行社;校方责任保险覆盖90%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院校。拓宽重点领域责任险试点范围,如探索开展火灾公众责任险统保试点;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统保医责险试点;进一步拓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范围;起草安徽省环境污染责任险实施意见并探索试点。创新责任险服务领域,如开展产品责任险、供电责任保险、油气责任保险、特种设备责任保险、银行业综合险、餐饮综合险等,为企业安全经营保驾护航。2011年全省责任险保费收入达到3.21亿元,同比增长24.81%,支付赔款年度累计首次突破亿元,同比增长80.47%。
三是参与平安交通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各地市的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中心,服务道路通畅工程;组织车险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实行交强险费率与严重违章行为、道路交通事故挂钩的浮动机制,利用价格杠杆增强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省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出台政策,推进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纵深开展。
围绕融资消费开展保险创新
一是推动信用险贸易融资。扩大出口信用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满足出口企业的外贸融资需求,2011年,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便利达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8%;开展国内贸易信用险业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为投保企业提供自身信用评级、买家资信调查、商账追收等专业服务。
二是创新“信贷+保险”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贷款人提供人身意外、财产损失、信用保证等多方面的保险保障,促进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支持保单质押融资,有效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抵押物有限、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稳步发展消费信贷保证保险。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协作强化贷前信用审查,有效防范住房、汽车、个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风险。同时,鼓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创新,如以信用卡授信开办车贷险业务,通过提高消费者违约成本而有效控制车贷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