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公司成立时所在上海外滩仁记路(今滇池路)旧址。
《申报》刊登通篇鸣谢中国保险公司启事。
群众欢送中国代表团出征柏林奥运会。
1951年6月5日,中国保险公司第一届第一次董监事联席会议合影。
——宋汉章与中国保险公司
宋汉章(1872年4月6日-1968年10月),原名鲁,浙江余姚浒塘朗霞人,生于福建建宁,后回故乡余姚定居。曾分别履职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是中国近代杰出金融家,中国银行、中国保险公司奠基人之一。
宋汉章早年入读余姚乡里私塾,后随父亲到上海,入读中西书院。1889年,在中西书院毕业后,任上海电报局会计;1895年,考取上海海关,任上海海关关员;1891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宋汉章做推销人员;1906年后任大清银行附设之储蓄银行经理,成绩斐然;1907年任上海大清银行经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结束,设立中国银行;1912年2月,宋汉章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在金融界崭露头角。
1916年北京、天津发生中国、交通两行京钞挤兑风潮。5月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两行对已发行的兑换券一律停止兑现,宋汉章为维护银行声誉,拒不执行,并设法筹款平息了风潮,从此声名大振。1918年7月任第一届银行公会会长;1925 年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上海银行公会及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1928年被选为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31年任新华信托储蓄银行董事,同年创办中国保险公司,又发起组建中国保险学会;1935年3月,中国银行进行改组,宋汉章担任中国银行总经理;1946年任四联总处理事。
宋汉章任职期间,在商言商,确保了上海中国银行的独特地位,使其基础日益巩固。1948年4 月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1949年赴香港。全国解放后,被推为新生的中国银行董事、中国保险公司董事;1949年12月辞职去巴西;1968年在香港去世,时年97岁。
中国保险公司奠基民族保险
宋汉章在中国银行工作的时间长达41年,同时兼职中国保险公司工作的时间为19年。新中国成立后,宋汉章虽然在香港,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还是选举他为董事,期盼他能回到北京,共谋新中国金融和保险事业。1962年,浙江余姚发生水灾,宋汉章回故乡探视,此后,他返回香港,直到去世。宋汉章将一生都贡献给中国的金融保险事业。可以说,民国时期宋汉章书写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成长发展的历史。
1912年1月24日,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并于同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新生政权的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开办存、贷、汇等商业银行业务,服务社会民众,支持经济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我国银行业的代表,1929年,中国银行陆续设立了大阪、伦敦等海外机构,并与世界各地上百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20世纪20年代后期,华资银行投资保险潮流涌动。银行看好保险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防范所贷放的工商企业的财产风险,减少对外投保的外汇流失,增加收入;二是银行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同时可利用现成的银行网络,节省了机构设置上的开支。这一时期,有12家华资银行投资设立了保险公司。实力雄厚的中国银行成为中国保险公司创办发展的基础。
有感洋商垄断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及保障中国银行自身财产及贷放给工商企业资金的安全,同时也向社会开展业务,1929年,张嘉璈向董事会建议设立中国保险公司。董事会通过这项建议,并额定中国保险公司资本500万元,先收半数,中国银行占全部股份的90%。
1930年, 张嘉璈推荐宋汉章全权筹办中国保险公司。这时的宋汉章已年近花甲,受命之后刻苦钻研保险业务,阅览有关书籍,几至废寝忘食。宋汉章凭借自己超人的胆识和智慧,经精心筹划,顺利开展了中国保险公司的各项筹备工作。1931年10月31日,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召开第一次发起人会议,股东大半为中国银行高级职员及银行界人士。临时主席宋汉章报告了筹组情况:1.上海保险业被洋商所占保费约两三千万元,中国19家公司只占200余万元,此为创办动机;2.洋商保险公会部接受分保,已与太平、公平、怡和、杨子等5家保险公司订约,并聘请太阳保险公司推荐的罗博尔为洋顾问;3.过福云为经理;4.资本实收数已达规银250万元。会议还通过了公司章程和细则。
1931年11月,中国保险公司在上海外滩仁记路(今滇池路)中国银行行址正式开业。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的宋汉章兼任公司董事长、过福云为总经理。
步步为营:
中国保险公司经营之道
宋汉章上任后,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了中国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是稳定人心。由于保险业盈亏难测,公司职员待遇较低,士气比较低落。为了鼓舞士气,宋汉章起早贪黑,兢兢业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与职工谈话,了解情况;工作时间,凡是公司职员不论职位高低均予亲自接见,并将自己薪水分发给困难职工,从未往家拿过一文钱。全体职工被宋汉章的行为所感动,涣散的人心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稳定。
二是不断增加资本金。为保持公司可持续发展,1931年公司成立时,资本实收数已达规银250万元,后增至500万元。1947年6月,资本金增至2亿元;10月增资为法币100亿元。1949年3月增资为金圆券1000万元。
三是设立机构。当时的中国保险公司既无资产又无经费,可谓百废待兴。宋汉章以中行的分支机构为依托,在各地中行内附设外埠经理处,派熟悉业务者担任保险业务主任,常驻分、支银行。精明的宋汉章不花费分文,拥有了全国范围的营业网点。到1934年底,中国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的外埠经理处,代理处多达85处;并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马尼拉、曼谷、吉隆坡、伦敦、仰光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或经理处、代理处。在人寿保险方面,1933年,拨出50万元作为人寿保险部的基金;1937年4月,人寿保险部改组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公司与中央信托局、太平保险公司、裕国保险公司组成四联盐运保险总管理处,由这些公司分担了一部分保险业务。1942年11月1日,中国保险公司以及宝丰、泰山、中孚、长城、华业、兴华、新丰、中一、大华共10家华商保险公司成立理事会,并设立久联保险集团及其办事机构。
四是丰富保险产品。中国保险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业务有一般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由于以经营火险为主,与其他公司竞争激烈,公司基本上无利可图。宋汉章接受员工的建议,开办了许多险种。在一般保险业务方面,率先开办了纱险、茧子险、奶牛险、电梯险、柜窗玻璃险、船壳险、水上运输险等险种。1933年7月,设立人寿部,又增加了人寿保险业务。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品种有终身人寿保险、储蓄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劳工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抗战胜利后,中国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开展了向国内工商业发放贷款业务,其规模和影响几乎等同于一家中型银行,通过这项业务和客户加强联络,带动了一些新的保险业务。1949年,中国保险公司为配合人民政府反封锁、反轰炸政策,适时开办了运输兵险、航业员工兵险和小额船壳兵险3项政策性的新业务。
五是拓宽了再保险渠道。为了控制风险,公司严格核保,实地查勘每笔业务,并确定自留额,对超过承保能力的部分予以分保。例如,中国保险公司和以英商太阳保险公司为首的各家保险公司,承保20条线(即20倍于自留额)中的10条,中国保险公司自留保额最高为1万元,凡在约定范围内的溢额都可自动放入,不必经过逐笔洽商。后因业务发展,又由太阳保险公司带头订有了第二固定溢额分保契约。1942年,中国保险公司与太平、保丰、兴华保险公司组成分保联合办事处,在4家之间互相分保,使4家各自不同的分保渠道所能接受的分保额合在一起,作为共同的承受保额,既扩大了分保业务能力,又减少了向国外保险公司的分保额。同时,中国保险公司与中央信托局、太平保险公司、裕国保险公司组成四联盐运保险总管理处,由这些公司分担了一部分保险业务。1944年,中国保险公司与太平洋、宝丰、恒昌4家保险公司合办广西省盐运保险,同伦敦保险经纪处签订预约分保合同,规定最高限额以每拖木船不超过966万元,分保佣金为10%。中国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放手承保巨额业务,业务日益发展。
六是借势的公关宣传。在中国保险公司发展进程中,有这样五件事情起到了巧妙借势的公关宣传作用。第一件事是1933年3月,湖北汉口荣氏家族的申新四厂突遭大火,损失达200余万元,中国保险公司如果全部照赔约占公司实收资本的80%。申新四厂主要是荣宗敬的股份,约占全部股份的半数以上。宋汉章是一个非常守诚信的人,特派经理陈伯源立即赶赴汉口核实损失。幸有太阳保险公司为首的各分保公司遵守契约规定,迅速承担责任,汇来应负担的赔款,连同中国保险公司自身应承担的部分赔款,迅速、及时地全额赔偿给申新四厂,使之及早重建,恢复生产。
荣氏家族为表示感谢之情,特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上刊登了通篇的鸣谢启事,实事求是地为中国保险公司作了一次十分生动的宣传。根据同业公会规定,保险公司不得自登广告,自我宣传。荣氏家族的鸣谢,无疑起了广告的作用,使中国保险公司信誉倍增,客户纷沓而至,业务量成倍增加。中国保险公司在当年不仅未亏,反而出现盈余,同时宋汉章在金融业的声望也如日中天。华商保险公司深受其惠,往日只愿为洋商公司招徕业务,而对华商公司心存轻视的专业保险经纪人,开始改变态度,积极为华商保险公司服务。
第二件事情是1935年春,我国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著名电影演员胡蝶同时出席莫斯科首届国际电影节。出发前,梅兰芳代表剧团与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签订了赴苏剧团团体保险合同。合同签订日期为2月20日,即梅兰芳剧团赴苏前一天。投保金额是“每个人保险金额为银币伍千元整,由华安、中国两公司联合各半承保”。这份保单充分说明了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保险意识在上海已深入人心。
第三件事情是1936年8月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共派出69名运动员(男67人,女2人)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保险公司独家为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提供了保险服务。
第四件事情是1948年12月初,招商局行驶沪甬线的江亚轮在东海近海突然沉没,失事蒙难者达3100人左右。其死事之惨烈,遇难人数之众多,在国际客运史上也是史无前例。在遇难人数中,有二三十位死难者在中国保险公司保有人身意外险。按保险条款规定,该项意外事故所致的死亡不包括在原承保责任范围之内,但为照顾死难家属的生活,中国保险公司破例给予了赔偿。
第五件事情是公司更名。1931年创设时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10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规定将中国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产物保险公司。12月27日正式更名为“中国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保险学会
宋汉章十分注重对保险理论与经营方法的研究,为谋求中国人自营保险事业的发展,中国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人寿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宁绍保险公司等在上海组织保险学会,以研究保险理论,讨论经营方法,交流经验,联络从业人员,增进友谊。1935年8月3日,中国第一个保险学术团体,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的华安大厦(现华侨饭店)二楼,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余人,公推宋汉章为首任会长,并原则通过了《中国保险学会章程》,共7章23条。中国保险学会的成立,是中国一些保险学者与保险事业家共同促进保险事业的创举。它的个人会员由初期的40余人,增加到1937年的100余人 。团体会员有10余家。1936年9月,出版了《保险季刊》创刊号(第一卷第一期),蔡元培为季刊题写刊名,宋汉章撰写了创刊词。中国保险学会在抗战前夕两年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于小学教科书编入保险教材,并函告中英庚款会,清华大学派遣国外保险留学生。二是与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联名致函各大书局于小学教科书加入保险一课、各大专院校请设保险学课程;组织保险学术演讲。
历经血与火考验 铸炼民族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西撤,总公司未随政府内迁。但中国保险高级人员纷纷离开被日本占领的上海转赴香港,之后不久又撤往内地,先后在重庆、桂林、昆明、贵阳、成都等地开展保险业务。同时,在香港、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并在马尼拉、河内、西贡、曼谷、泗水等地开展业务。1941年,宋汉章由香港去重庆,建立中国保险公司总管理处。重庆总管理处负责大后方一隅,上海总公司管辖沦陷区一片,名义上一分为二,实际互有通联。凡业务技术都有上海负责处理,凡大政方针全由重庆宋汉章掌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保险公司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的营业机构先后停业。1944年6月,中国保险公司被日本军事管制,起初被威逼与日本合资建立新公司,继又饬令向汪伪政府办理登记注册,都被公司借口敷衍,保持了白璧无瑕。抗日战争胜利后,宋汉章返回上海,重庆管理处复员上海,重又合二为一,业务一度大有发展。但是,受时局动荡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海解放前夕。
1949年5月,宋汉章被特务劫持飞往香港;5月27日,上海解放;30日,上海市军管会金融处保险组接管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6月20日,经批准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复业。天津、北京、汉口等分公司亦获准先后复业。这一期间,宋汉章在香港接通和恢复了与中国产物保险公司的关系。
为争取宋汉章的回归。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胡景沄、副总经理孙继武给上海写信:“中保驻港代表洪传韬由港抵京后,我们谈了几次话,他实际上是代表宋汉章先生来的。据谈宋对中保情况不太了解,顾虑很多,考虑中保是否已改回,这机构将来能否保留,如中保不存在,人员失业如何解决,即使存在,中保恐无事可做。按宋尚能倾向我们,对中保表示愿受人保领导,但是要求仍在天津及长江沿岸设立机构,对国外关系意将驻港办事机构职权扩大,他们认为目前对外发生关系,仍以通过香港为宜……”显然,宋汉章的想法与北京的设计多有分歧,其胃口要大得多。试想,如果宋汉章回来,冲突是免不了的。但最终,宋汉章未再回归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
1950年1月,有人建议将中国保险公司改制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去,1月21日,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和副主任薄一波、马寅初的名义,回复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和副行长胡景纭一封信:“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即中保)为中国银行所设立,且中国银行尚有私人股份,其领导关系的变更须经董事会决定,目前新的董事会尚待组成,故仍暂维持现状,俟董事会成立后再做考虑……” 这封公文建议中国保险公司暂维持现状,清楚地表达了尊重所有者权利的理念。这种审慎的态度,与几年后急转直下的疾风暴雨般的公私合营、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形成鲜明对比。1951年,保险业由原隶属人民银行领导转为财政部领导。9月1日,中国保险公司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并根据国家关于保险业整体战略部署,将国内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专营海外业务。
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调整改组中,周恩来总理特别嘱咐将原中国银行董事长宋汉章要选为常务董事。1951年6月,中国保险公司第一届董监会议召开,宋汉章亲自写了委托书,委托郑铁如代表出席,宋汉章被选为新中国保险公司董事。
热心公益 淡泊名利
宋汉章一生淡泊名利,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家乡余姚创办宋氏小学、阳明医院;为救火会添办消防器材等。在担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期间,未取分文报酬。晚年移居香港,也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里讲述宋汉章的几件轶事。一是作家程乃珊曾记述“见过他一张照片,皮鞋尖都磨得发花了”。宋汉章一生都没有私人物业,遗产仅十来万美元。二是宋汉章从不搞私人企业投资或买卖股票、炒卖外汇等行为,应酬交际所费往往自掏腰包。三是1935年,宋汉章曾在幼子陪同下回乡祭扫父墓,地方上闻讯准备隆重接待,被他婉言谢绝,扫墓之后悄然离去。四是宋汉章去一位病故行员家中吊唁,见其一家数口处一室颇有所感,就在上海万航渡路购地建职工宿舍,取名“中行别业”,还安排专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在附近自设小学,方便职工子弟入学。五是宋汉章有一天去拜访永丰庄经理田祈原。当时宋汉章穿着一件很朴素的罩袍,被田祈原的工友阻挡。送完客人的田祈原见到宋汉章,十分惊喜。而宋汉章只是礼貌地朝田祈原的工友一笑,并没有将他点穿,由此可以看出宋汉章待人的宽容。
由宋汉章亲手成立的中国保险公司,在1998年易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0年6月,组建上市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6月,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并在2009年12月的北京,举行了隆重的80周年庆典。经一代代中国保险人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并正在为中国保险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奕德、吴越、朱元仁主编,《中国保险史》, 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
2.王安主编,《我经历了中国保险50年》,现代出版社,2005年1月,第2-5页。
3.戴建兵等著,《话说中国近代银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4.李继锋主编,《1935:危机再现》;山东画报出版社。
5.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报》编著,《中国保险业二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
6.赵云声主编,《荣氏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荣宗敬荣德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7.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编审委员会,中国太平80周年纪念画册,《传承——薪火相传 基业长青》。
8.梅兰芳访苏照片来源自《良友画报》1935年第105期。
9.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10.陆其国,《宋汉章从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检察风云》2008年第7期。
11.程乃珊,《终身奉献中行的宋汉章和张公权》,《国际金融报》2009年3月23日。
12.《60年口述经济史:1949年没收官僚资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永刚采访整理。
13.颜鹏飞、李明炀、曹圃主编,《中国保险史志1805—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4.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