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五矿总公司经理谢寿天(左六),随同时任外贸部副部长林海云(左五)出国访问。
谢寿天手书的信笺。
斑驳旧影
谢寿天(1914~1972年),宁波余姚泗门镇后塘河村人。著名金融专家、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保险事业开拓者。早年在上海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工作,曾创办大安产物保险公司、中国工业联合保险公司。建国后历任北五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上海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副处长、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副行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分公司经理、第一任英国商务参赞、外贸部出口局副局长、中国五金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局长、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等职。
在近代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创办的保险公司有两个,一个为卢绪章在上世纪30年代,以地下党员身份创办的民安保险公司,另一个即为谢天寿创立的大安保险公司。
为革命蓄势待发
1926年,谢寿天来到上海,进入正风中学读书。1931年,进民信银行当练习生。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夜校读书。1932年春,转入沪江大学商学院夜校部会计系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1935年毕业,进入上海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并参加职业救国会。中国天一保险公司是1934年2月由宁波慈城秦润卿、王伯元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垦业银行投资,秦润卿任董事长。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西撤,上海成为“孤岛”,在上海公开的抗日活动也受到限制。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考虑到保险公司与各行各业的联系相当广泛,通过保险公司的业务活动,又可与各行各业的中上层人士发生和保持经常的联系,有利于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还可利用保险公司这一组织,掩护地下党员和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因此,中共上海地下党积极开展了一些保险活动,不仅推动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而且还推动了上海华资保险业的发展。谢寿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原来控制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商保险公司被迫停业。在沪的日商保险公司因实力薄弱,一时难以取代英美各公司的地位,这是一个发展民族保险事业的大好时机。谢寿天为此向上海地下党职员运动委员会书记陆志仁提出创办保险公司的建议,经过中共地下党领导研究同意,由谢寿天出面筹建。
地下党注资复苏大安产物
1941年10月19日,大安产物保险公司开始筹备, 谢寿天邀请郭雨东、陈巳生、关可贵、董国盾、龚渭清、全家瑜等为发起人筹集股金。11月28日,大安产物保险公司举行创立大会,选举董、监事,孙瑞璜(新华银行副总经理)当选为董事长。公司地址设在广东路51号大莱大楼内(后迁至北京路356号四楼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原址),定名为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实收25万元。
1942年5月,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正式开业,经理郭雨东,副经理董国清、李晴斋,总稽核谢寿天。公司开业后,在天津、南京、广州、青岛、烟台、北平设有分公司,并在武汉、无锡、苏州等地设有代理处。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是一个不满30人的企业,它的高中级职员多属中共各系统的地下党员,如谢寿天、陈巳生、蒋学杰、赵帛、孙文敏、蔡同华、吴福荣、施月珍等。其中蒋学杰是谢寿天的夫人,曾任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副主席。他们以大安产物保险公司的职业为掩护,在大力发展业务的同时,遵照上海地下党的意图,从事革命活动,并为支持“保联”的各项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规定保险公司增资,重新登记,但因通货长期恶性膨胀,大安产物保险公司陷于缺乏资金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上海地下党拿出100两黄金,大安产物保险公司通过验资得以注册。
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成立后,谢寿天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不同工作要求,经常参加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和知名人士组织的座谈会、聚餐会,联系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同时,掩护地下党员的秘密活动,公开支持上海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各项活动。
筹建“保联”
积极发展抗日统一战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谢寿天和胡咏骐、杨经才、郭雨东等保险界进步中上层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保险界战时服务团”。1938年,上海租界成为“孤岛”以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根据保险业的特点和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由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胡咏骐、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谢寿天、太平保险公司郭雨东、美商北美洲保险公司董国清、宁绍水火保险公司程恩树、中国保险公司林震峰等人发起筹备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在筹建过程中,主要以华商保险公司中的中国、天一、宁绍等公司为重点,开展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广泛发动群众的工作。
这一时期,谢寿天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筹备工作上。在天一保险公司内部,他借与公司同事共进晚餐之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从而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成为筹建“保联”的部分骨干力量。他的宿舍,则成为大家经常碰头讨论工作的地点。通过个别征求方式,发展会员达300余人。筹备组提出的“保联”宗旨:“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剂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之发展”,得到保险业中上层和广大职员普遍赞同。当年7月1日,“保联”成立大会在宁波同乡会召开。在胡咏骐(保险同业公会主席、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谢寿天(天一保险公司经理)等中上层人士的号召下,参加的会员有300余人。“保联”会历届的理监事均由各阶层人士担任, 谢寿天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组织部主任和图书委员会主席。“保联”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广泛而又密切地联系保险业职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保联”日益发展壮大,在上海保险业职工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投资关勒铭金笔厂
经历抗日救亡运动的实践和锻炼,1941年2月,谢寿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宁绍人寿保险公司任副总经理陈巳生向谢寿天提出了入党要求,由于党组织此前已对陈巳生进行过长期考察,所以中共江苏省委立即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同时,使党的有限资金得到更好地运用。为了掩护地下党员活动,使他们在企业界开展统战有个合法的身份,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投资了关勒铭金笔厂。1944年,党组织用金条作为出资,让陈巳生在关勒铭金笔厂兼任总经理。陈巳生不仅把该厂的分红全部用于党的活动经费,而且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荐自己同一地下党支部的战友、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刘晓(化名刘镜清,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归江苏省委领导)到关勒铭厂任常务董事,安排省委组织部长王尧山任该厂职员,为他俩取得了社会职业的掩护。关勒铭金笔厂从此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一个重要的据点。
1944年至1945年间,在上海地下党的部署下,谢寿天会同吴承禧、胡宣同与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作民,以及中国银行沪行经理吴霞修多次接触,积极争取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此后,周作民,吴霞修两人一直与谢寿天亲密合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出了不少力。1946年,大安产物保险公司掩护了“六·二三”下关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殴伤的上海和平代表阎宝航和陈震中在谢寿天家中隐蔽疗养,并争取了上海海关监督丁贵堂留在上海,为迎接新中国解放起到一定作用。抗战胜利后,谢寿天还创办了《经济周报》和“东方联合营业公司”。
接管并改造旧中国保险公司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谢寿天任副处长,负责对官僚资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接管工作。他充分发挥熟悉上海金融界情况的特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胜利完成接管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期间,他还作为公股董事派往原由官商合办的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使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成为上海最早的公私合营银行之一。
1950年6月10日,谢寿天参与了上海北五行的金城、盐业、中南、大陆以及联合商业储蓄信托五家银行的公私合营,并任副董事长,后任公私合营北五行总管理处主任。
1951年,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加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作为投资,总额定为45亿元,其余55亿元悉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合并协议于1951年10月22日正式签定,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太平保险公司设立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立监察7人。经董事会推选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长,谢寿天任副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麒为副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头几年,谢寿天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副行长,兼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分公司经理等职。他在团结民族工商业者,稳定市场,打击金融投机以及对私营金融保险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忘我地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谢寿天任第一任驻英商务参赞,为中英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做出了积极贡献。1960年,谢寿天奉调回国,历任外贸部出口局副局长、中国五金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局长、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等职,多次参加政府代表团出国访问。“文化大革命”初期,谢寿天受到冲击和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但他仍泰然处之。1968年,他在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下,主动要求去河南信阳中央“五七”干校劳动,致使病情加重,不得不送往县城医院抢救。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名谢寿天恢复工作,准备派驻联合国。不幸在接待外宾过程中,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1972年8月10日去世,终年58岁。
谢寿天虽然已经走了,但他留下的事业却由后人不断将其向前推进。1999年6月,谢寿天工作过的中国五金矿业进出口公司,与法国安盛集团合资组建了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的保险公司,也是中国保监会成立后批准的首家寿险公司。经过近11年的经营,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收购了其60%股份。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也将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五金矿业进出口公司、法国安盛集团共同经营。
参考文献
1.苏原:《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中国报道》(2009年第四期);
2.金普森、孙善根主编:《宁波帮大辞典》,宁波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3.吴申元、郑韫瑜编著,《中国保险史话》,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