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保险业的前世今生
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附近居业家园和园小区的一套两室两厅民房,就是被媒体誉为“国内第一家保险博物馆”的保险文化博物馆所在地。身处在不过90平方米、不过3间房子的保险文化博物馆里,却依稀看到了中国保险事业的前世今生……
【起源】洋保险引航中国现代保险业
“这些展品共分8个部分,中国古代保险思想、吉祥物蕴含保险寓意、清朝末年保险开办、民国民族保险崛起、新中国人民保险兴办、改革开放中的保险业、世界保险之窗、百幅保险书画展等。”近日,保险文化博物馆馆长张天福,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情况。
“耕三余一,保险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镜后镌刻有“长命富贵”的宋朝铜镜前,张天福说,中国古代,“保险”更多地被予以吉祥的含义,现代意义的“保险”却是舶来品。
在“清朝末年保险开办”一栏,挂着这样一个导读提示: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在广州发起成立了谏当保安行。这就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的保险历史从此开始。
【竞争】民族保险打败洋保险
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保险公司,是1865年闽粤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的义和公司保险行。然而只此一家民族保险机构,势单力薄,又缺乏经验,很快就从保险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张天福说,中国民族保险业的真正兴起,还要从保险招商局算起。
翻开展区中间茶几上一本扩印版收藏品剪辑《雅集百年保险文化》,其中一页带有李鸿章与现代保险业关系的保险文图剪辑记述说,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由于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抢走了洋商许多华商客户,引起了洋商的不满。当招商局向洋行托保轮船时,他们借机报复,向招商局收取近乎敲诈的高额保费。李鸿章意识到,欲求富国自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是李鸿章委托有多年买办经验的唐廷枢、徐润筹办保险招商局,并于1875年11月开始公开招股……
一份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36年)出版的《社会日报》发表了一篇《中国保险事业在今日》的文章,记述了这段斗争历史。文章版面约占了一半篇幅。
在这篇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中国寿险大王”吕岳泉等人于1912年创建的华安合群保险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与洛阳市保险事业的起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921年,华安合群保险公司最早在洛阳地区设立代理处,这也是洛阳市保险志记载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张天福拿出1992年出版的《洛阳市保险志》说,从此洛阳市有了自己的保险事业。
【崛起】民国保险事业日渐成熟
在众多展品中,一份清末出版的《中外日报》中的一页类似于现在的报纸夹页广告中,出现了多处保险公司的宣传,而保险公司在报纸、杂志上做宣传,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保险展品中,一份1928年出版的《申报》上,刊登了上海保险公会成立的通告,这份通告涉及的保险公司包括仁济和保险公司、羊城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保寿公司、金星水火保险公司等19家。
“民国政府还编纂了《保险法》,一大批关于保险业务的著作和译作出版。”张天福指着风调雨顺屏风后面一个展柜中的书说,这一时期出版的保险类专著有《海上保险法要论》、《人寿保险经济学》、《保险业》、《社会保险》、《保险学》等。
在风调雨顺屏风的背面,挂着一个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运输兵险的资料版,见证了当时保险事业的发展状况。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据守西南、西北地区,为了保证战争中战略物资的供应,国民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将上海、武汉的一些工矿企业迁移到大后方,规模非常庞大,在运输这些物资的过程中,保险需求也迅速增加。
据了解, 当时大后方的保险机构以8家官办保险机构为主,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政治后台,几乎包揽了与主要经济命脉相关的所有保险业务,形成了一个官办保险体系。而等到大后方的局势比较稳定后,金融界和工商界人士看好保险带来的高回报,纷纷开设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