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以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从70年代起又以“求富”为名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时期一系列工业的兴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同时也为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市场。
1865年5月,中国第一家华商企业---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但其规模较小,并未开展船舶保险业务,只经营船货保险。真正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里程碑的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济和保险公司。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以招商入股为目的,轮船招商局采取了西方股份制的公司制度。开办后,先后向英国购买伊顿轮、代勃来开轮、其泼利克轮等船只。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即刻招致了洋商的排挤。伊顿轮在向上海某洋商保险公司投保时,遭到拒绝,随后转向怡和保安两洋行投保,各保一万五千两,但保险期间只有十五天,保费昂贵。洋商保险公司的“冷遇”,使招商局意识到“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的重要性。1875年,李鸿章委托唐廷枢、徐润筹办中国首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事宜。同年11月1日,《申报》刊登《保险招商局公启》。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华商投资踊跃,由于“投股余额”,将原定股额由十五万辆扩大至20万两,承保能力也有提高。
保险招商局毕竟财力有限,只能承保船值一万两和货值三万两的货船,而当时每艘船的价值都在十余万两,所以余额部分还须向外商保险公司投保,但外商保险公司只限保六成。剩余部分仍需由保险招商局自己承担,所以风险责任依然很大。为此,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开始筹资设立仁和保险公司。
唐廷枢,少时肄业香港学。1851年,在香港政府巡礼厅和大审判院任翻译。1858年,到上海任江海关总翻译,1861年任英商怡和洋行买办。1867年,唐附股于怡和经营的谏当保险行,为外国保险公司吸收了大量的华商资本。后来,怡和洋行设立香港火烛保险公司,唐同样为之大力招揽保险业务。1873年,唐应李鸿章之邀离开怡和,任轮船招商局总办,从此成为洋务派官僚的得力助手。为改变轮船招商局处处受到外商保险公司排挤的局面,唐廷枢和徐润筹划自设保险公司,定名为保险招商局。经过广募资金,保险招商局于1875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并在多个港口码头设立分局。由于保险招商局资力有限,遭到大额投保,免不了向洋商保险公司分保。为此,1876年,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再次出资组建仁和水险公司,扩大了华商保险公司的自保能力,增强了华人自办保险的信心。1878年,唐廷枢与徐润又将保险招商局扩充资本,并改名济和船栈保险局,大大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徐润,出生于买办世家,14岁到上海英商宝顺洋行当学徒,1861年升为副买办,大举投资经营茶、丝、麻、烟叶、鸦片买卖。1868年,进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后与唐廷枢筹办保险招商局及仁和、济和保险公司,实权仅次于唐廷枢。
此后的几年内,“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不断扩展,并分别在新加坡、菲律宾、旧金山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华侨办理保险业务。
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导致了上海金融市场的恐慌,轮船招商局也因此陷入困境从而仁和与济和的业务业大受影响。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进入商办阶段,到20世纪20年代,轮船招商局亏损高达2000万两,于1934年10月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