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三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斗争的兴起,赢得了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对洋商的抵制。
1912-1925年,一系列的民族保险公司得以陆续创办。中国民族保险业的成长全赖民族工商界与银行界资本的注入。中国第一代实业家张謇领风气之先,其大生纱厂集团投资创立了自己的保险公司。1926年起,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投资于民安、太平洋、中国航运意外。合众。中国人寿、大吉、兴华、航联等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刘氏集团老板刘鸿生目睹自己的企业每年要花费大辆保费,于是想自设保险公司,经与潘学安(时任友邦人寿副总经理)和陈光甫(上海银行总经理)某户,筹资12万元,于1927年1月19日在上海成立大华保险公司,经营水火险业务。大华经营稳健,并向外商分保,每年均有盈余。1936年资本增至20万元。
刘鸿生,实业家。1927年投资保险公司,创办大华保险公司,并任董事。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大华保险公司总经理---潘学安。1931年留学美洲,攻读经济及保险学,回国后任东南大学经济及保险学教授。潘学安先生在友邦创立初期,即竭力提倡终身保险,大华保险公司创立后,他在管理上采用科学管理办法,并首先与外国公司订立分保合同。除任大华保险公司、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外,还任泰山保险公司常任董事。保险公会执委委员、保管委员会统一华洋保价委员会委员等职。
工商实业界投资保险的进程中,别具影响的是当时中国两家顶尖的大型百货公司永安与先施公司对保险业的投入。1915年先施集团公司董事会同意关于设立保险公司的提议,决定由香港、广州、上海三处先施公司各出资港币40万元创办先施保险置业公司。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1935年保费收入为规元15.3万元、各险结余11.9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