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惊心不动魄的48小时“梅花”
2011年第9号热带气旋“梅花”在“初绽”时气势汹汹,并在成型以后的头24小时里在西北太平洋上逡巡不前,行踪莫测。8月4日20时(北京时间),包括英国、日本及上海台风所等多家研究机构的客观预报方法的预报显示,“梅花”为超级台风,并将在浙江省中北部登陆;也有模式预报“梅花”后期将沿着东经124度北上,即距离我国海岸线250公里左右处转北,从而与浙江省、上海市擦肩而过。上海台风所于8月5日17时(北京时间)通过怡安奔福为(再)保险业发布了“梅花”预报报告。其时,“梅花”的中心位置距离上海大约800公里,已经由超级台风转为强台风,正在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向西北移动。当时预计“梅花”将于6日夜里到7日上午在浙江省北部沿海登陆北上或擦上海附近海面北上。而且,在“梅花”未来移动路径方向上,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容量仍然较高,垂直风切变较小,有利于其强度维持或进一步加强,所以登陆或擦过时的强度仍可达强台风。
截至8月8日7时发稿时,“梅花”已经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其中心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南偏西方向大约315公里的黄海海面,即北纬37.1度,东经123.6度,近中心最大风力10级(28米/秒),中心气压980百帕,移向正北,移速30公里/小时。“梅花”一路走来飘忽不定,其路径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后期发展仍需要密切关注。
2011年登陆台风综述
今年以来,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0个台风生成,8个登陆。除“梅花”尚不确定外,已有4个登陆我国,分别为3号台风“莎莉嘉”、4号台风“海马”、5号台风“米雷”及8号台风“洛坦”,登陆比例高达50%,超过历史同期(30.5%);从台风登陆次数上看,较历史同期(2.81个)偏多1.19个;从登陆台风的强度上看,登陆平均强度为热带风暴(风力9级,22.8米/秒),较常年同期登陆平均强度(11级,32.6米/秒)明显偏弱,其中最大登陆强度为强热带风暴“洛坦”(风力10级,28米/秒)。此外,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影响我国北方的台风也比常年偏早。热带风暴“莎莉嘉”于6月11日登陆广东汕头,是2011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时间较多年平均的初台登陆时间(6月30日)偏早19天。6月26日,强热带风暴“米雷”登陆山东荣成,登陆时间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登陆山东的台风记录。而且6月22日下午起,南海上的4号台风“海马”与西北太平洋上的5号台风“米雷”更构成了罕见的“双台风”现象。历史上(1949—2010年)6月份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和我国南海同时存在两个热带气旋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1986年的6号和7号台风。而这次的两个台风又都颇有特色。其中“海马”移动缓慢,路径飘忽,三次登陆,强度不强,变化不大;而“米雷”则是快速移动,罕见地沿海北上,在初夏就呈现出一派盛夏台风的气势。
纵观这4个登陆台风及正在移动中的“梅花”,我们不难看出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有以下几个特点:登陆比例高、强度偏弱、初台登陆早、影响北方早等。这与早前上海台风所于6月23日通过怡安奔福为(再)保险业界发布的《2011年台风气候预测》基本相符。在这份预测报告中,上海台风所预计,201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数约为26-28个,其中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为6-8个,影响我国的台风为12-14个,影响华南的为9-11个,影响华东的为8-10个。与40年历史(1961-2000)平均相比,生成频数略低于历史水平,登陆中国的频数与历史水平相当。
我国历史台风登陆分布的特点
理解我国历史台风登陆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分析台风巨灾风险的成因。从45年(1951-2005)历史平均上看,南部沿海遭遇台风登陆频率高于北部。海南省平均每年有6个台风登陆,而且每5年就有一次强台风登陆。虽然海南省是每公里海岸线台风登陆最频繁的省,但是从总数来讲,广东省则是经历登陆台风频率最高的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由于台湾的中央山脉对台风的重新导向以及对台风强度的削弱的影响,经历的台风远远少于广东省。但是浙江省一旦遭遇登陆台风,其强度往往非常高。历史上,还没有台风在山东省以北登陆。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台风强度固然是造成经济和保险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国台风带来的降雨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损因。2004年的14号台风“云娜”就是一个很好的风损加水损的例证。“云娜”于2004年8月12日20时许在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石塘镇登陆,被认定为1956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之一,并带来了350毫米的降水,从而成为自1997年以来对浙江省影响最严重的台风,造成了约3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在风损与水损之间,我们往往发现那些带来强降雨的弱台风往往破坏性更大。2006年的台风“桑美”虽然是50年以来最强的登陆台风,但是由于在登陆以后迅速减弱,仅造成了约100亿-15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桑美”之前登陆的台风“碧利斯”。“碧利斯”虽然只有“桑美”风速的一半,但是其总降水量超过了600毫米,而且在5天的时间里影响了6个省份,最后造成了约两倍于“桑美”的经济损失。
对我国台风巨灾风险的几点思考
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其台风风险累积很难不让人关注。“梅花”虽然还未登陆,却已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截至8月7日17时,据东方网报道,上海全市共安全撤离转移各类人员31.2万人,进港避风船只近5000艘,大风还导致全市发生181条电力线路供电故障。《北京晨报》报道, 受“梅花”影响,国航、南航、东航、上航等航空公司继续取消全国飞往杭州、上海、温州、宁波等地航班,共计约413架次。《广州日报》指出,“梅花”的到来使得包括已建成通车的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山东青岛海湾大桥、舟山跨海大桥以及在建的福建省厦漳跨海大桥和浙江省嘉绍大桥六大跨海桥梁将面临严峻考验。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及海南6省市共有超过4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和的30%。这一地区有着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海口、三亚等重要的经济、文化、港口、交通运输、工业及旅游中心。至2010年底,这6省市的GDP已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总量的43%。但另一方面呈现出商业保险的严重缺失。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地区)的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GDP总额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指标之一。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上述6省市截至2010年底的保险深度约为3.18%,不及全球平均的1/2,更与诸如美国、日本发达国家超过10%的保险深度相差甚远。也正因为保险覆盖面不宽,其减灾救灾的功能作用也发挥不充分。在近期召开的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深度要争取达到5%。东南经济沿海因其相对发达的工商业,也必将成为保险市场发展的主力目标市场。了解台风巨灾风险、形成科学的风险观,对于确保严谨的费率精算、承保及整体风险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