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一、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与态势
1、竞争主体增多,市场集中度下降
随着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保险业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区域市场竞争不均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一直处于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之下,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并存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导致保险市场同时存在局部竞争过度和整体竞争不足的状况。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多元化保险市场结构并存。在保险业发达的地区,市场主体数量较多,表现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在保险业落后的地区,除了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其他公司均没有设立分支机构,表现为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大部分保险业发展水平居中的地区,几家大公司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市场呈现极为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
以寿险市场为例,发达地区寿险市场的主体较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相对充分。
据保监会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00多家;从保险公司资本属性国别来看,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其中:中资产险公司22家,寿险公司18家,再保险公司2家;外资产险公司13家,寿险公司24家,再保险公司3家。
全国共有省级分公司近700家,中心支公司及其以下机构44,650多家。
市场主体的增加,使竞争格局产生剧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总体竞争格局看,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从产品竞争格局看,寿险市场高度集中,意外险、健康险、车险市场竞争激烈。从中外资公司竞争格局看,中资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从地域竞争格局看,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从保险公司竞争力比较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2、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入世后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准入限制逐步放松,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经营地域限制也逐步放宽,外资保险公司正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高水准的产品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精尖的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对中资公司构成相当的挑战。一是市场份额发生较大变化,尽管截至2005年底,中资公司仍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同比增长速度超过中资公司。二是营销模式差距大,如寿险业务中,外资注重费用相对较低的个人代理人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个人营销保费收入所占比重接近90%,远远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不到60%的比例。非寿险业务中,外资公司则避开市场竞争激烈的车辆险,专注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货运险,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三是区域市场发展明确,从外资公司较早进入的沿海发达城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市场发展状况看,外资公司发展快速。如外资寿险公司个人新单契约保费收入占广州和深圳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外资财产险公司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超过5%。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在我国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会快速提高,中资保险公司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考验。
3、区域竞争激烈,东中西部地区梯次推进
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与国民济发展、GDP增长等分不开。从全国来看,各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中国人寿占54.0%,平安人寿占19.9%,太平洋人寿占12.7%,三家市场份额合计为86.6%。
保险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区域保险占比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2007年,东部10省的保费总收入占全国保费总收入40%强。可以说,东部10省撑起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的小半边天。
而一些核心城市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以北京市场为例,北京市共有13家寿险公司,各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平安人寿占32.7%,中国人寿占18.8%,太平洋人寿占11.7%,三家合计为63.2%,低于全国市场份额的23.4%。
北京寿险市场的保费收入排前三位的公司与全国的情况大相径庭,这表明一些中小型公司在一些保险业发达的大城市业务发展迅速,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方式削弱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而在保险业落后的地区,严重缺乏竞争,同样也不利于保险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理想的状态是适度竞争。
在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只有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两家老牌国有公司的网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及人均收入差距很大,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46.87%,而陕西、山西、青海等西部五省区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4.71%。同时,经济越发达、寿险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市场竞争也越激烈。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寿险业市场集中度最低,市场竞争最为充分,没有一家公司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市场集中度比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集中度有很大提高。在经济很不发达的西北部地区,比东部沿海7省和中部8省略低,但西部地区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有16.89%,其他公司凭借13.47%的市场份额难以与中国人寿等三大寿险公司展开实质性竞争。
与寿险业地域竞争特点类似,财产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相对经济落后地区激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产险的市场集中度最低。在东部沿海7省,三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80%以上。在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96.54%,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在中西部地区,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88.77%。由此可见,财产险市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较为平缓。/////
二、当前保险机构布局的总体状况与战略原则
1、机构布局基本格局。
(1)布局任务基本完成。
市场竞争格局的态势表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区域竞争的一个主要方向标。为此,在优化保险公司机构区域布局中,应该科学地结合市场竞争格局状况有目标地进行战略思考。当前,在全国各省、地区以及县级行政区划中,各大保险公司的机构总体布局除新兴公司外,基本已经完成。如中国人寿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4800多家、8000多家营销网点(不含县级以下地区)、9.2万名中介代理,其中包括兼职代理和专职代理。这样的架构早在1982年我国恢复保险市场时已经构建完成。
中国平安有3000多个保险营业机构,在组建集团后已经基本构建。而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的产、寿险公司营销部以上机构则有5400多个。
(2)区域布局东密西疏,结构问题突出。
从全国保险公司机构区域的总体布局看,基本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东部地区的保险机构总数占据总机构数的近60%,中部地区占15%左右,西部地区大约为10%弱,东北地区基本保持15%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国保险机构在区域布局上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有一定的关联。这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保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力是十分明显的。
但也要看到,随着国家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险的社会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功能将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保险机构在资源配置以及布局上也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有力推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机构区域布局的战略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机构区域布局的主要原则。
机构区域布局优化要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指针,以经济区域发展为目标,市场竞争格局为参考。确立既有比较优势,又有满足国民经济规划与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原则。
按照这样一个战略,各保险公司机构布局应根据所在区域市场的竞争特点,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机构布局的战略目标,合理摆布网点资源,有进有退,满足不同社会经济需要,同时积极介入有潜力的区域和新兴市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三、区域布局的空间分类与战略定位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和不同特点,在我国地理空间上可以对各经济区域保险机构布局进行以下分类:
1、四大经济区域与机构布局的空间分类
——四大经济区域
全国有31个行政区划,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历史状况、自然优势、人口分布以及产业结构等情况,对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10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10个省区;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机构布局的空间分类
保险业是金融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已经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经济区域划分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对此,对于保险机构布局的空间分类,应该以四大经济区域作为机构区域布局的主要空间分类,并在次基础上规划保险机构的总体发展格局、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管理架构。按照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结构,规划保险机构的区域布局,可以将保险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区域、行政区划的总体发展相协调,在空间分布、区域布局以及组织管理上更好地发挥保险功能,促进企业持久、快速、协调发展。/////
2、东部地区机构布局与战略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东部地区是我国资本积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金融经济相对成熟的地区。2007年,这类地区人口比重为31.9%,居民消费占比47.2%,GDP占全国的52.5%,而保险主体相对集中,保费总收入占全国保费总收入43.58%。
保险市场竞争格局:保险公司在东部地区的业务占全国总业务近50-60%,机构比例也近60%。基本在各级行政区划中都设有相应的销售机构。由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历年来,该地区的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在管理素质、经营理念、风险意识高于其他区域;经营的业务结构、业务质量和效益险种也是全国最好的区域,对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达,使得竞争主体集中,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度提高,是高利润、高效益、高成本地区,该地区的资本投入产出比率以及边际利润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产品销售的成本正在逐年上升。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缺乏创新的销售机制、客户服务水平,增长的潜力的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
布局的战略定位:由于东部地区业务比重的绝对重要性,对对该地区保险机构的区域布局探讨,应该成为保险企业机构规划的主要战略方向与路径。如何在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在现有市场格局下,继续保持机构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并为推动其他区域的机构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积累,是东部地区机构布局战略的主要定位。
只有在继续保持现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东部10省的机构发展,其他地区机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所需的足够动力与资源。
鉴于东部地区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机构发展现状,在该地区机构布局战略的重点应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单位机构的总体功能,为发展中的市场提供较为丰富的多种服务。
向发达国家的保险业看齐,成为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近的我国保险业发达区域。机构功能上,率先在管理模式、产品开发、销售创新以及客户管理上发挥领先作用。机构管理上要以扁平化、集约化为导向,提高管理绩效;机构效益上提高投入产出比率、资本边际利润率。为其他区域机构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平台。尽快从传统的成本推动型向以创新为基础的内涵增长型模式转化。
3、中部地区的机构布局与战略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占全国总面积的17.4%;人口4.16亿,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也是主要农业生产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2%。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居民收入取得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发达、承东启西,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市场竞争格局。中部地区的保险业务比重占全国业务近40%强,其中人身险比重近50%。业务结构、效益和贡献度较好,但干部力量相对不足,管理水平弱,风险管控能力不强。近年来该地区机构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机构数量只占全国的20%左右。
布局的战略定位。由于中部地区正处于我国中央腹地,承东接西,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只要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了,全国的总体经济就活了。战略布局的调正就有了较好的余地。对于这样战略地位的区域,机构布局的重心应该是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带动全局。
鉴于保险机构在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中部地区当前机构布局的战略步骤应该首先是布局中心城市机构,带动周遍网点,促进县域机构发展。以点带面,以面促市。在一定时期内,将中部地区作为机构布局的战略重点,为盘活全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机构管理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以提高管理的集中度为手段,以市场的开发为目标,加强风险防范的力度,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
因此,中部地区机构区域布局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大力发展、审慎布点。
4、西部地区机构布局与战略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国西部地广人稀,人口31057.38万人,占全国23.89%;GDP为21986.7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3.4%;人均可支配收入7740元。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是保险发展的主要资源。西部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强劲发展对资源的紧迫需求,使得西部地区的区域优势凸现,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市场竞争格局。保费收入535.54亿元,占全国12.4%。
西部地区的保险机构占比约20%。这个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为集中,文化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开发较晚,产业布局也很分散、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力较低。人均收入不到东部地区的20分之一,有些区域还处于很落后原始状态。所以,市场基本处于大公司的垄断格局。一些基本的行政区划的机构分布,主要也是一些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公司经营,新兴公司基本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几个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垄断为主、竞争不充分是西部保险市场的主要特点。/////
布局的战略定位。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大,自然条件困难,市场竞争不充分。但是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稀有金属等,是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是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区域。因此,该区域的机构布局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5、东北地区机构布局与战略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东北地区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GDP总量15137.9亿元,占全国9.26%;人口10742.3万,占全国0.08%;人均可支配收入7773.1元。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发展初期的主要工业生产基地,为我 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基础落后,体制束缚,使得东北地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拉开了较大差距。为此,国家近来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为东北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竞争格局。东北地区的保费收入占10%,机构占15%左右。由于比较其他区域,城市化较高,因此机构相对集中,布局基本完成。由于历史包袱较重,地区经济发展迟后,东北地区的市场竞争相对不足,业务总体与西部地区一样,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意识薄弱。因此多年来业务增长缓慢,后劲不足。
布局的战略定位。东北地区机构布局任务基本完成,主要是点均产能不高,管理落后,风险防范任务较重,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对于东北地区的保险机构布局的战略定位宜以控制总量、激活存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