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与美国金融危机:角色及反思
孙祁祥 郑伟 肖志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美国保险业通过承保次级抵押贷款保险、次级债券担保保险等业务和购买大量的次级债券成为此次金融危机形成的一个重要推波助澜者,并因此在危机中遭受重创。这次危机可能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市场信心下降、投资双重压力和业务增长放缓等消极影响。因此,我国保险业应当充分认识对外开放、投资渠道拓宽、创新和多元化的利与弊,在做好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的根本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保险业;金融危机;次贷;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11-0100-07
美国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波及全球;源自银行业,波及证券和保险业;初始是次贷危机,现演变为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事件中,保险业扮演了何种角色,遭受了哪些影响,从中又可以汲取哪些教训和警示?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站在新起点”的中国保险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及保险业的角色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自2001年以来,美国持续了长达近十年的“低失业、低通胀和高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结束,美国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期。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美联储一度将利率调低至1%)。长期的低税率和低利率政策,一方面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和信贷热情;另一方面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居民的购房热情和投资热情都逐渐高涨;与此同时,银行等贷款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不断加大,在相对宽松的监管条件和巨大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开始放松贷款条件,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
放贷机构一方面为了转移风险,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对抵押贷款资产实行证券化,包装成资产抵押债券(AssetBacked Security,ABS)向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而投资银行则进一步将其分级、重新包装为各类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出售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①。经过重重包装,具有巨大潜在风险的次级债券被评为高等级的债券进入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中。
在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时期,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和债券的高利率,从放贷机构到投资银行,再到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自2004年6月以来,由于经济出现过热苗头,美联储两年内连续17次加息,一方面造成了借款人还款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造成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房产价值大幅度缩水。这样不仅造成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而且即使放贷机构行使止赎权(Foreclosure)②,
[作者简介]孙祁祥,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肖志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拍卖或者出售房产也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和利息,由此造成了巨额的坏账和损失。原来持有次级债券和为次级债券担保的金融机构也面临巨额的亏损。在此条件下,通过市场信心、利益和资金链的连锁反应,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和危机。
(二)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在金融危机形成利益关系链中,保险业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主要包括:(1)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供给者和投资者,保险业购买了大量的次级抵押债券,成为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之一。(2)作为传统的抵押贷款保险提供者,保险公司在放贷机构放松贷款条件的前提下,仍然为信用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贷款者提供按揭贷款保险,从而更加增强了放贷机构的信心。(3)作为重要的信用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忽视潜在的巨大风险,为次级债券提供保险,主要包括单一风险保险(Monoline Insurance)和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③,从而在ABS和CDO等次级债衍生品华丽的包装上又贴上了“安全”的标志④,这不仅大幅提高了次级债券的信用等级,而且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总之,在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和利益关系链条中,保险公司不仅充当了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成为次贷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通过其提供的按揭贷款保险、单一风险保险和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金融危机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三)金融危机对美国保险业的影响
虽然在次贷市场繁荣时期,保险业赚取了保费和投资的双重收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但是,高利润与高风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2006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次贷借款人违约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保险业同样需要承受巨额赔款和投资损失的双重打击。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美国保险业的影响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巨额的保险索赔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及相关证券产品风险巨大,且关联性很高,存在很大的系统性风险⑤。随着次级贷款违约率不断升高,保险公司出售的相关抵押贷款保险和金融担保保险产品将面临巨额的保险索赔,这无疑将造成保险公司的巨额亏损,甚至使之陷入危机。例如,在抵押贷款保险方面,美国按揭贷款保险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的按揭贷款保险商MGIC(Investment Corp.)2007年第四季度共亏损14.7亿美元;而Triad Guaranty Inc.则亏损了7500万美元⑥。在单一风险保险方面,世界第四大债券保险商FGIC(Financial Guaranty Insurance Co.)2007年第三季度净损失6,530万美元⑦; 世界最大的债券保险商Ambac公司2008年1月公布的
①投资银行一般将债务抵押债券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风险程度相对降低,一般为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购买;普通CDO风险程度很高,一般为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购买。
②是指当借款人违约或者停止还款时,贷款人将获得房产所有权。
③单一险种保险是指保证债券或者其他类型债务发行人可支付所承诺的本金和利息的保险;最初用于地方政府债券,保险人逐步扩大他们可承保的债务类型,当次级抵押贷款的发行人未能按期支付债务时,保险公司必须强制支付赔款。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通过购买这种保险,发行人可以提高债务安全评级,降低必须支付的利率,从而吸引投资者。这也是许多次级债券能够获得AAA等高信用等级的重要原因。
④因为,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信用保证保险承保的都是违约发生频率较低的产品。从而保险公司的承保和参与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⑤一方面,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具有相同的特质:信用程度低、收入水平低,从而在还款压力加大,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借款人出现违约的概率相当高;另一方面,许多次级债相关的证券产品,经过层层包装,财务杠杆乘数很高,一旦违约发生,处于证券化链条末端的单一风险保险或信用违约掉期产品面临的赔付额很高。
⑥曹金玲.次级债危机波及按揭保险商美政府出手强制保全[N].第一财经日报,2008-2-19.
⑦数据来源:Business Wire,“FGIC Corporation Announces Quarterly Results”,Oct. 30,2007.季报表明,2007年第四季度的损失高达32.6亿美元①。在信用违约掉期方面,全球最大的保险商AIG在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期间因CDS产品造成的损失高达167.67亿美元,占总损失的91%②。
2.巨大的投资损失
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投资损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所持有的次级债券产品大幅度贬值;二是所持有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在金融危机中不断下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美国次贷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约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而据高盛的测算,其坏账就高达4 000亿美元。到2006年,60%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了证券化,总量为6万亿美元,其中次贷为8 400亿美元,约占14%。而保险公司持有的相关次级债券产品约占19%(另外: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养老基金,18%)③。在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股票和债券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如果考虑其他金融机构股价下跌或破产带来的损失,保险业因金融危机遭受的投资损失将更大。
3.保险业市场形象的受损和消费者信心的受挫
作为以安全性为首要前提的保险行业,却忽视或不顾巨大的潜在风险,在利益驱动下大量承保投机性很强的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券等信用风险很大的金融产品,由此造成巨额损失。连AIG这样的保险巨头也在次级债漩涡中摇摇欲坠,这无疑给美国保险业的市场形象和声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广大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受挫,对美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购并浪潮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保险公司遭受重创、甚至陷入危机,而且随着金融危机潜在风险和影响的进一步显现,美国保险业和金融业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公司面临困境。而一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大型金融或保险集团,将抓住这次有利的时机加快购并的步伐,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购并浪潮。例如,在此次危机中,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就是很好的例子。受到此次危机影响较小的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首席投资官Martin Senn也曾公开表示,此次金融危机是一次很好的投资机遇,可借此通过并购进一步提高其市场份额。
5.可能的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美国经济的长时间衰退或停滞,对美国保险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一旦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造成长时间的衰退或停滞,将直接影响到美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家庭的收入,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保险购买力,影响保险业的长期发展。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
虽然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在美国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我国的保险业也无法完全“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信心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可能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的担忧和市场信心的下降。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对保险业或保险公司的信心对保险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此次危机中,AIG遭受重创,瑞士再、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英国英杰华(Aviva)等世界知名保险公司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国保险业集体受创,许多公司甚至陷入危机,这无疑给国内消费者造成了“保险公司不保险”的印象。在国内保险业自身诚信度不高、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背景下,这将进一步打击公众对保险业的市场信心。例如,虽然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等三家公司都明确表示未持有海外次级债券以及AIG、雷曼、美林等公司出售的债券,但3家上市公司股票仍然连续急剧下跌,接连跌破发行价。这中间固然有国内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但美国金融风暴、特别是海外保险公司在这场风暴中的表现无疑也是重要影响
①数据来源:Jeremy Herron,“Ambac Posts $3.26B Quarterly Loss”,AP Business Writer,Jan. 22,2008.
②王小罡.保险行业:现实比预期残酷12倍 AIG启示录[N].东方证券,2008-10-8.
③金季.美国次贷危机:演进及启示[J].中国财经报,2007-11-27.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全面开放,到2007年,我国共有外资公司43家,外资公司保费收入达到43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5.97%。在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条件下,不能不使广大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信心受挫。例如,AIG危机发生后,在一项4000多人参与的调查中,65%投票者表示不会购买友邦保险①。在消费者本身保险意识薄弱、更加注重储蓄的前提下,此次危机可能进一步制约保险业的发展。
2.投资双重压力
在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市场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的条件下,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稳健投资策略和投资盈利需求的双重压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虽然我国保险公司直接持有次级债券和破产或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股票和债券等相对有限,但影响不容忽视。以中国平安为例,截至2008年9月26日,平安保险因其投资的富通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105.24亿人民币。随着保险资金境外运用开闸,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条件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也可能面临重大损失。此外,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股市持续低迷,造成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急剧下降。以中国人寿为例,截至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金融资产收益净额仅为7.42亿元,下跌67.20%。通过损益表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金融资产(交易证券)公允价值亏损净额为64.95亿元。受此影响,其总投资收益率仅为2.33%,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②。今年上半年,整个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648.7亿元,收益率仅为2.41%;远远低于去年同期12%的收益率③。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在今后的投资策略中相对更加谨慎,避免盲目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海外扩张,更加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受前两年投资收益井喷的影响,各寿险公司银保业务、投连险业务迅速扩张,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投资盈利压力,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寿险公司而言,其业务和股票市场投资扩张开始于我国股票市场高位运行时期,投资收益更加不容乐观。因此,保险公司将面临稳健投资策略和巨大投资盈利需求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为了满足投资盈利的强烈需求,保险公司不顾目前的投资风险,希望通过“抄底”或抓住动荡调整的机遇来获利。但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操作风险非常大,做不好的话就可能进一步引发巨大的投资损失;二是受投资收益下降的影响,保险公司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控制或收缩银保产品和投连产品业务规模,这将导致保费规模的大幅下降。
3.经济金融环境恶化影响增长
由于保险需求与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保险业的增长速度。就目前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影响的程度和大小都无法准确预测或评估,但有两点是确定的:一是消极影响肯定存在;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其主要表现是:一是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经济的衰退或停滞将极大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并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恶化我国的出口贸易;二是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或动荡将引发我国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下跌、资产贬值,影响我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并可能由此拖累经济增长;三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近年来一直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放松,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通胀率过高、投资过热等压力和潜在的经济衰退或放缓以及股市萧条等可能性并存,由此加剧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保险业的发展与经济和金融环境直接相关,其中任何一种潜在可能的发生,都将恶化我国保险市场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影响我国保险业务的增长。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警示
从次贷到次债,从放贷机构到金融市场,从美国到全球,次贷利益关系链的形成及金融危机的演变与发展,不仅暴露出美国金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模式、参与次贷利益分配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这对于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①李隽琼.AIG深陷金融危机 受访网民拒买保单[N].北京晨报,2008-9-22.
②汤雅婷.中国人寿账单:金融资产急跌67%140亿浮盈在手[N].理财周报,2008-9-1.
③孙轲、赵萍.保险机构再陷投资困境 盈利模式回归“三差”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9-26.(一)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模式将“自我扭曲”
由于发展起点低、起步晚,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模式对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保险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历史经验一再告诫我们,盲目追随无异于东施效颦。曾几何时,美国模式或发达国家模式一度成为“发达”、“先进”、“完善”的代名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甚至照搬的“教科书模式”。我国保险业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造成我国保险业“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遭受的集体重创再一次证明美国模式或发达国家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国保险业吸引、借鉴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重形似而不重神似”。即只注重学习借鉴其现成的、基本的法律条文、制度框架、模式架构或产品与服务形式;而不注重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法律、制度或模式背后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与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不注重学习掌握产品服务开发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经营理念。这就使得我国保险业学习、借鉴、模仿的速度固然快,但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造成损失。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保险业的“自我扭曲”——既不能有效模仿,又无力自主创新。
由此可见,在今后保险业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学习和研究的力度,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发展模式、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和技术等,深刻理解其市场环境、运行机制以及制度架构的内在逻辑,了解其优势所在,更要清楚其内在弊端,为学习借鉴提供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要“重神似不重形似”,避免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模式,要在充分尊重我国国情和保险市场客观环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在学习借鉴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完善我国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创新。
(二)片面理解全球化影响将付出惨重代价
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全面开放,到海外投资,再到走出去,我国保险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对于促进市场竞争、优化投资组合、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则显示出全球化的另一面。在次贷市场繁荣时期,充分参与次贷市场国际化的国家都赚得盆满钵盈;而当危机爆发时,处于次贷关系链上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卷入危机早在预料之中;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的破产标志着金融危机向次贷关系链末端的蔓延;幸福指数曾经排名榜首的冰岛则出乎意料的以面临国家破产的方式让人们见证了片面理解全球化影响的代价。
在此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曾经存在着盲目乐观的情绪呢?从对外开放,到海外投资,再到走出去,保险业是否片面地理解了全球化的影响呢?当然,不论答案如何,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保险业都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能因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保险业相对落后、国际化程度低、因而受影响较小而盲目自得,并将此作为放缓我国保险业改革开放步伐的理由。要继续积极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海外投资、走出去等发展战略,提高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衡量参与全球化的利弊,特别是充分认识参与全球化对我国保险业可能带来的潜在消极影响,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在提高国际化程度过程中以保障我国保险业的安全和稳定为前提。第三,要认真吸取此次金融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防范和控制参与国际化可能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监管真空将纵容市场失灵
在市场监管方面,此次金融危机中主要暴露出美国金融或保险监管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真空;二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测算或预警机制在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面前的失灵。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中,由于对金融衍生品存在监管真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制度等外部监督和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都相对比较完善的美国金融市场,从放贷机构到投资银行,再到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大家都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潜在的巨大风险,无一例外地卷入到次贷业务的关系链中,参与次贷业务利益的分配。这再一次显示了金融市场主体的短视性、投机性和监管的必要性。因此,无论对于传统业务还是创新或衍生产品业务,适度的监管永远是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前提。
对于我国的保险监管而言,一是要防止因美国金融监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重回市场行为监管的老路,实施过度监管,妨碍市场效率。二是要避免片面的以市场发展要求倒逼监管政策改革的倾向,因为市场主体的利益导向性、短视性和市场竞争压力往往会带来市场主体行为的非理性,一味地片面地反映市场要求而放松监管政策,只能是使行业的潜在风险聚集。三是要更加坚定地推进偿付能力监管改革和实施,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四是在目前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市场行为监管仍然是规范保险公司市场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鉴于美国在金融衍生产品繁荣时期放松对其监管的教训,我国保险监管应适当放缓放松市场行为监管的步伐。
(四)预警机制失灵将摧毁“风险防线”
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都是一片繁荣、歌舞升平的景象:各大金融机构和次级债产品都获得了很高的信用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报告也未反映出偿付能力和资本金的任何问题;各金融机构也是信心满满。即使是在次贷危机显露初期,有关各方也未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长期以来,美国都是被认为监管指标体系、信用评级制度、公司内控和治理结构等都十分发达的国家,然而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集体失灵。这一方面当然有受利益驱使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则更深刻地反映了传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面前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因此,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更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快保险业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一是要尽快健全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险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有效识别保险公司各业务、各种类的风险,并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衡量,以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二是要继续推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改革,完善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控体系,健全公司自身的预警机制。三是要加快信用评级制度建设。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作用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诟病,但这也正反映了信用评级制度在发达金融市场中“风险指向标”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刻不容缓,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确保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切实发挥信用评级的外部监督作用。
(五)违背“承保原则”的创新将自毁根基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利益的驱导下,违背基本的“承保原则”,放松承保条件,向信用程度低、投机性很强、潜在风险巨大、损失发生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次级贷款和次级债产品等根本不符合基本的“承保条件”的风险提供保险是造成保险业危机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即使在当前保险业日益发达、承保技术不断发展,可承保对象逐渐拓宽的条件下,违背基本“承保原则”的创新仍然是要受到惩罚的。
值得我国保险业反思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这种背离?答案是勿容置疑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忽视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育,保险公司不注重自身内含价值的培养,盲目地通过以牺牲承保质量、扭曲产品业务结构为代价,扩大保费规模和资金来源,以寄希望于高额的投资回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将妨碍我国保险业专业形象的提升和保险市场的长远发展,更可能在投资环境恶化时直接造成保险业的整体危机。因此,如何及时调整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提高保险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的内含价值,是我国保险业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突破“合理边界”的扩张将贻害无穷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为投资ABS、CDO等产品而承受巨额亏损,CDO和CDS等曾轰动一时的金融创新产品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AIG旗下一家子公司的亏损而使金融巨鳄AIG轰然倒下。这些都反映出,无论是投资渠道拓宽,还是产品创新和业务多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有其合理的边界,如何取其利、去其弊,是值得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一是要客观认识到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对落后,继续推进我国保险业原有的改革发展战略,拓宽投资渠道、鼓励产品创新、稳步推进业务多元化和综合经营,促进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二要更加客观地评价、准确衡量投资渠道拓宽、产品创新和业务多元化的利弊,正确认识其发挥优势的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到这种合理边界并不是统一的、确定的和一层不变的。因此要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风险承受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技术储备等客观条件选择合理资产组合和产品创新、多元化发展边界,使我国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更加理性,避免投资冲动和业务、规模扩张的冲动。三是在投资渠道拓宽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投资比例和额度;在鼓励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准确评估创新产品的风险和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正确引导公司的创新行为;在多元化发展和综合经营方面,要系统分析其利弊与风险,避免盲目扩张。
四、结语
第一,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保险业购买了大量的次级债券产品,是次贷市场资金的重要供给者之一;通过承保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券的信用风险,增强了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市场信心,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波助澜者。
第二,由于深度嵌入次贷利益关系链中,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保险业将面临巨额的承保索赔压力和巨大的投资损失,由此使市场形象受损、消费者信心受挫,可能导致业务增长速度放缓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购并浪潮。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将间接影响我国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产生保险投资面临投资双重压力、保险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恶化等消极影响。
第四,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警示作用,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可因噎废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各种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利弊,充分了解和掌握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在做好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的根本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美]理查德•比特纳.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M].中信出版社,2008.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阎煌.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08,(4).
[5]祝小兵.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新经济”[J].经济学动态我国,1998,(10).
Abstract:The American insurance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ccelerato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because of their undertaking of subprime mortgage bonds insurance and subprime bonds guarantee insurance,and was gravely plagued in return. This crisis may lead to dampening of market confidence o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doubled pressure on investment and slowing down of premium growth. Therefore,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peningup, investment channel widening,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on condition of better risk control and ensured security of the market.
Key words:the insurance industry; financial crisis; subprime bonds; innovation
[编辑:沈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