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再保险商集体拒做垃圾筐 直保公司被动转型
  “今年是近十几年来再保险安排最艰难的一年”——这几乎成为众多财产保险公司的共识。
  1月上旬,随着直保公司与再保公司2008-2009年度续保交易的陆续结束,很多直保公司再保险负责人表示,2009年的再保险合约续转谈判缓慢,从最终结果上看,不仅再保险的费率比2008年有所提高,再保合约条款、保障范围、承保容量等也不同程度缩减,这是近十余年来从未遇到过的。
佳达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Guy Carpenter,下称“佳达经纪”)发布的“全球再保险综合费率指数”提高了8个百分点。
  “针对中国市场,非水险比例合约的手续费降幅在5个百分点左右,超赔合约的价格一般则有10%-15%的涨幅。”一家国际保险经纪公司再保险经纪人透露。
  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的雪灾、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国内再保险人不约而同地提出收紧再保险条件,对于深陷承保亏损不能自拔的中国财险业不啻于雪上加霜。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再”)内部一权威人士认为,如果直保公司不以此为契机,改善其直接业务,加强对产品定价及承保理赔的管理,提高效益,今后的再保续转将更加严格。
  “本次续转再保人并未完全达到目的,仅为理性回归正常水平,今后几年仍是调整期。”该人士续称。
  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的再保险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隔离,国际市场的变化向国内市场的传递十分有限。然而,内外交困的2008年,给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带来重大调整,于是出现了鲜有的合拍,国际国内再保险人一致举起降低手续费、收紧承保条件的大旗。
  而此前几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国际再保险市场提供的承保能力比较充裕,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再保险人纷纷降低了供给的价格。
  此外,一家国际再保险公司的高管说,由于看好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为了能够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再保险人之间也曾纷纷为获取业务而打响价格战。因此,近年来,再保险人开出的分保条件逐年降低,分保手续费不断提高。
  早在2008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佳达经纪还曾预测全球再保险业步入2008年后,分保人将继续拥有买方市场优势,2008年只要不发生重大巨灾赔付,“我们预期,近期的费率下滑趋势将一直上演到2009年。”
  而令众人始料未及,2008年的两场巨灾成为国内再保险条件骤然变化的导火索。
  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国内保险业分别为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赔款55亿元和10亿元,震动了整个市场。
  与直保公司相似,我国再保险人在合约分保上也不可避免的处于承保亏损状况。
  前述国际再保险公司高管证实,前几年再保险人在国内分保业务上确实严重亏损,市场上主要公司分保合同的综合赔付率都在100%以上,再保险人收取的分保费不足以抵偿手续费和赔款之和。
  没有重大自然灾害的正常年景,再保险公司就在合约分保上赔钱,再遇上50年不遇的雪灾和百年不遇的地震,长期积累的亏损压力突然释放,引发了再保险人对业务和市场的反思。前述中再权威人士称。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保险业成为较早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行业之一。而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危机的蔓延,直接导致了资本金、承保主体,以及再保险承保能力的缩减。
  据美国怡安集团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再保险有效资本金降幅为15%-20%,仅2008年第四季度的降幅就高达8%-10%。其中,信用与流动性危机导致了其中90%左右的资本金降幅。
  金融危机还导致了资本市场收益的大规模降低,造成长期赖以弥补直保公司及再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的投资收益,不能及时提供有力的补充,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不得不将盈利重心偏向承保利润。
  此外,伴随着上一次的流动性过剩,再保险市场长期处于向下周期,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等一系列重大损失发生后,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国际再保险价格,但是并没有能力逆转整个行业周期。前述再保险经纪人表示,2008-2009续转年度开始时,再保险公司逐步开始由过往的注重规模转变为规模与效益并重。
    倒逼直保公司转型
  再保险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是再保险人盈利模式转型给市场带来的最明显变化。
  由国际再保险人牵头的一系列合约开始,再保险人开始大规模缩紧合约条款,降低合约承保容量,或所参与的合约数量及规模。“较明显的例子是,合约手续费降低,固定手续费与浮动手续费挂钩,损失参与条款,增加合约自留额等限制性措施。”前述再保经纪人称。
国内一家大型财险公司已经在再保险人的强硬态度下,做出30万元以下风险全部自留的安排,即设置30万的绝对免赔额。通常情况下金额越小的赔案,在所有保险赔案中的数量越多,而提高绝对免赔额也是再保险人通常采用的降低赔付率的手段之一。
  此外,国内数家保险公司还首次出现了再保合约分出难,以及逾期未全部分出的情况发生。还有不少非比例合约,也发现了显著的费率提升的状况,直接造成了直保公司的再保险成本增加。
  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下称“长安保险”)再保险负责人表示,今年的再保安排不理想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再保险人对业务更加挑拣,许多过去可保可不保的业务,今年大都遭到拒绝。但手续费下降,对于长安保险这样的新公司还不是影响最大的。
  “我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承保能力下降,原来再保险人按照公司自留额的7倍进行承保,现在只剩6倍,换句话说,原来能独立承保保额为5亿元的项目,但现在由于再保险的容量缩减,只能承保3亿余元的项目。”该负责人称。
  而长安保险由于上年的赔付情况较好,并没有遭到较大的调降,市场上除了人保、太保、平安等较大财险公司外,很多公司出现了承保能力对折的情况。
  事实上,自2008年的6、7月份开始,国内外的再保险人就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在2009年续转再保险合同时,对再保条件进行改善,再保险价格必须回到理性的正常水平上去,再保险才能提供正常的承保能力支持。
  前述中再人士认为,提前“吹风”并没有引起直保公司的足够重视,没有预判到今年再保险人的态度如此坚决,很多公司因此在年末分保时准备不足,也是业内普遍感觉今年再保险安排困难的原因之一。
  不能一味的认为是再保险“提价”,前述国际再保险公司高管说,提价与否要看之前的盈利情况,再保险人已连续几年亏损,提价应该说是把偏离的再保险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上来。
  他续称,再保险条件好坏会直接影响直保市场,如果把再保险都作为“垃圾筐”,或分保条件非常宽松,容易造成直保公司放松自身承保的条件,进而在直保费率上恶性竞争。相反,如果有一个严控的再保险条件,那么直保公司做业务时也可以相对谨慎,“而过往的情况正是再保险条件过于宽松了”。
  一家大型财险公司的人士表示,随着财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承保费率连年下落。15年前,千分之几的费率,现在是已降至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降幅在50倍以上。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风险发生概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明显形成了“风险升、保费降”的悖论。
  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11月末,我国财险业已形成96亿元的承保亏损。持续低迷的投资市场,与增加的再保险成本,对2009年国内财险市场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急迫的形势告诉我们,过往单一追求规模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新挑战。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再保成本上升的压力,通过再保险的经济手段制约其调整直保业务,加强业务管控,改进产品定价,控制过度增长的直接展业费用,提高直保费率或避免不合理的费率竞争。”前述再保险经纪人认为。
  长安保险再保险负责人说,目前已经能够看到与再保挂钩的部分直保业务的费率已经有所提高,在20%左右。通过这样的调整,或许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够略有好转,加之单个公司承保能力的下降,也有可能引发同业公司间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非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
  前述大型财险公司人士则比较保守的认为,再保成本的增加,如果能够控制直保费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就是好的开端。全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但效果如何,还需要监管机构要从偿付能力监管、费率监管到市场行为监管打出组合拳,才能根除恶性竞争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1-15)

                               基金、保险PK企业年金投资管理 
    从2005年开始,国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出现了一些鲜明的特点。目前拥有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不同类型的公司拥有不同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资产配置基金公司占优
  从本质上讲,企业年金是一种延迟的支付承诺,具有定期预缴、延期给付和长期储蓄三个基本特点。既然企业年金的设立是为了防范退休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将职工收入在当期与未来的消费之间进行有效配置,以达到增进职工退休后福利和提高其生活水平的作用,那么使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更好地满足未来给付的需要,通过资产的增值达到与未来给付的需要就应成为年金投资的重要目标。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收益率大部分都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因此合理的资产配置与策略长期的认真贯彻对于企业年金实现预期而稳定的投资回报格外重要。
  在资产配置方面,基金公司相对起来具有一定的优势。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国内一些顶尖的基金管理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研究分析框架,这对提高企业年金的长期战略配置计划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有帮助。此外,基金公司严格的投资决策机制和流程可以确保投资管理人能够克服短期的市场波动或不利扰动,坚持既定投资方针、资产配置与投资理念,以获得满意的最终回报。在这一点上,海外部门养老金的教训值得关注,如由于放松了对资产质量的要求,海外一些投资了垃圾债券或信用衍生品的养老金计划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资产负债管理保险略胜
  尽管目前国内的企业年金是无负债的DC计划,但是企业或多或少要为自己的员工在未来的养老方面承担一些“隐形的负债”。这也是企业通常将企业年金的投资业绩基准定在同期银行定期存款或者同期的年化平均通货膨胀率的原因。在这一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企业的行业、地域特征,员工年龄、性别和职业构成,激励计划与员工流转情况等方面的理解就显得必要与重要了。
  因此在这一方面,寿险公司相对起来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汇聚了绝大多数的精算师与长期翔实的业务数据,寿险公司具有深刻的人寿保险的理解和团险运营经验,这些对于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
  年金安全与管理机构资本金关系不大
  在年金业务拓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客户在挑选年金投资管理人时偏向选择注册资本金比较大的公司,其实这是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的。
  目前国内的企业年金都是给定缴费(DC)计划,也就是说企业只负担员工的年金计划定期定额的缴费,而对员工在退休时领取的金额不做任何的保证。作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专业机构不能以任何形式用自有资本金来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做保底、保收益等承诺。
  这种无负债的投资管理方式同基金管理公司所发行的公募基金(非保本)或保险公司发行的投资连结保险是相似的。在信托型管理模式下,企业年金基金是完全独立的信托财产,与投资管理机构的自有资产或其他资产严格分离。在独立账户(Sete Account)的条件要求下,投资管理人的自有资本金水平已经不是决定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安全性的决定性要件。
  真正保障企业年金资金安全的主要条件是:各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独立与制衡,特别是托管人与投资管理人之间的独立性;由于年金资产的安全要通过投资策略来实现,因此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能否具备保证企业年金资产稳定运作的机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海证券报 200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