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金融危机下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郎宽

    一、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会重新洗牌?(一)美国转弱,中国转强?

    信贷危机卷起华尔街金融海啸,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影响力。有专家指出,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大大削减了美国称霸全球这个论调的可信性。认为美国转弱,中国经济有望在不足20年,甚至更短时间内,便能超越美国。

    美国财政部先后接管“两房”和全美最大型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将之国有化,套用国际著名大炒家索罗斯的话,“市场基本主义”就此步向末路,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权力洗牌。

    中美两国曾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存款,比较一下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美国国民存款所占的份额有所降低,由1990年代初期的逾5%,跌至2005年的差不多为零。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同期的国民存款由不足30%,升至45%,两国经济层面上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弗格森更创造新词“Chimerica”来形容两国。但是中国已渐渐脱离美国,“Chimerica”的时代即将终结。专家认为中国大可于不同领域,例如透过上海合作组织,或藉从资源丰富的非洲,探索如何增加全球影响力的这种关系。

    美国金融业界宽松的借贷政策酿成了楼市泡沫,次按危机爆发,按揭银行陷入财困,引发投资衍生工具市场出现危机,并使美国经济走向衰退,改写地缘政治。高盛曾经指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4国中,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望于2040年超越美国,但最新报告已将日子推前至2027年,专家认为这个日子可能会更早来到。

(二)现在是国际并购的良机吗?

美国金融危机下,很多人都关注:现在是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的良机吗?

尽管之前有传闻,中信银行有意收购摩根斯坦利,中国保险企业欲收购AIG,然而此时此刻保持清醒与风险意识是最重要的,密切关注,但不可轻易为之乃为上策。市场有人判断,现在是噩梦的刚开始,而未来是深不可测的,谁也看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金融危机已造成国际并购市场搁置,理由是市场动荡。当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际,由于难以对收购估价,全球各地的公司纷纷搁置交易。

雷曼兄弟的倒闭以及波及范围更广的金融动荡,给战略及金融买家的信心造成了沉重打击。雷曼兄弟此前一直为多笔交易提供咨询和融资服务,其中包括以色列梯瓦制药与竞争对手BarrPharmaceutical价值88亿美元的合并案,以及Finmeccanica以52亿美元收购DRSTechnologies的交易,如今这些交易前途未卜。德意志银行全球并购业务联席主管汉里克·阿斯拉克森表示,等待进行的交易数量并未缩减,但目前的市场波动加大了实施交易的难度。“融资也更为艰难。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一些企业在交易理由依然充分的情况下,接洽收购目标的董事会,提出更低的报价。”上月,由于未能吸引到足够高的报价,苏格兰皇家银行决定放弃出售其保险业务的决定;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也退出了对荷兰银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投资银行业务的竞购。

大时代下,任何投资动作既是机会也是深渊。

(三)收购AIG的机会有多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保险公司”,它们不仅要继续完成确保市场稳定的传统使命,而且还切身进入保险业务。和任何私营公司一样,美联储向AIG注资850亿美元,不可能不求回报。现在美国政府拥有AIG近八成的股份。AIG旗下人寿、家庭财产和汽车等保险业务被视为稳健和有利润的,但是在近期内需要注资来解决其在投资领域蒙受的损失。

美国政府可能最终会出售部分股份来获取利益。美联储解释,改变初衷接管AIG是考虑到若AIG破产,影响面太深太广,恐带来灾难性后果。美联储一名官员指出,雷曼兄弟面临破产时,市场早有准备,情况与AIG不同。AIG最终可能将不得不出售旗下优质资产来还债,而这也是很多其他公司正在面对的问题,只不过在程度上有差别。有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AIG其实是一家“好”的公司和一家“坏”的投资公司混在了一起,雷曼也是如此。雷曼试图卖掉坏的投资业务来求生,但是却因找不到买家而破产。这并不意味着其房地产投资一文不值,只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其价值很难体现。分析人士相信,这些投资价值可能终有一天会恢复过来,可惜,主导公司命运的关键却是现在的市场价格。

对于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险业,起源于中国,位居全球保险“一哥”AIG的全资子公司AIA友邦保险一直是中国保险公司学习的翘楚,而今的形势下,中国的保险公司能否趁机收购其股份,将其风险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目前,很难做出正确判断。AIG危机警示我国保险业须高度重视投资风险防范。近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要认识海外投资蕴藏的风险,建立反应灵活、覆盖全面的监管体系,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保险投资和保险经营的稳健性。

二、美国金融危机或许是中国企业国际人才储备的最佳时期(一)华尔街大裁员,中国、印度是最大受益者?

有报道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华尔街正面临大裁员,然而对于中国和印度这些经济增长率仍保持在7%以上的国家来说,这却意味着他们将更容易招募到银行业者。亚洲希望藉华尔街大裁员之机,网罗人才。

纽约州长认为,在最坏的情况下,华尔街将有40000人失业。而坊间传言还有更多的银行将被合并。刚刚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雷曼兄弟公司,在印度有大约2000名员工,包括银行职员,而美林在那里也有约500名员工。印度的法国巴黎银行和野村证券公司,正在考虑聘请雷曼公司的高管,由于事件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者说。香港的银行业者也表示,他们正在考虑聘请雷曼公司的职员。

(二)寻找合适的国际人才

美国金融界遭受百年一遇大震荡,大批专业人员应声落马,一些华裔金融专家和投资高手被迫出局,纷纷转行或自立门户,一些同时受到身份压力的人,干脆打道回国发展。雷曼兄弟破产震惊全球,在雷曼兄弟供职的华裔精英约有2000人之众。最近一年,已有不少华裔金融人才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发展,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金融奇才。原因除了持续的美国经济不景气,还与美国移民政策紧缩有关,而金融界的动荡以及工作转型难度,更让华裔金融人员信心受挫。今年以来,纽约金融界已蒸发至少65万人,金融界人人自危。

而今,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和经济发展令全世界瞩目,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及经验的金融人才,此时的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廉价寻找国际人才的契机。

“一般来说,从其他公司吸纳投资银行家,是十分困难和昂贵的。”一位香港的银行业者说,“以比较容易、迅速、不痛苦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团队,或者为关键岗位寻找负责人,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所有银行都有机会升级或扩充他们的团队,因为雷曼拥有各项专业人才。到底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低层管理人员会更容易找到新工作?银行业者和猎头公司对此仍存在分歧。“低层和中层人员比较灵活,也比较容易找到新工作,”一个最近刚从一家跨国公司转到印度孟买的一家本地公司工作的投资银行家表示,“高层管理人员,除非他们真的很优秀,否则可能要渡过一段艰难的时光。 ”

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时代。中国的雷曼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部门表示,在交易决策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这里仍然有巨大的人才需求。如今,就在那些外国银行唯恐自己扩展之际,他们的本地竞争对手却在网罗人才。与此同时,银行业者可能也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企业。在中国,一些雷曼公司的银行业者已经开始找工作了,不过,他们并不青睐外资银行,而是转向那些被认为今后几年将会更安全的国有银行。

三、华尔街巨变警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风险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昔日风光无比的华尔街千疮百孔,同时也给中国金融业一次绝佳的反思机会: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发展,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组合,保险公司和投资的搭配等混业经营模式带来的风险远比业务增长来得更迅猛。

中国金融业多年来一直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思路,但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尝试愈演愈烈,从而适应金融多元化趋势,风险控制尤为重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一些证券公司都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或单独成立从事投资银行的子公司,利用其雄厚的客户资源拓展业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金融业需要居安思危,既定的改革方向需坚持,但要非常审慎及关注潜在的风险。

在这次美国的金融海啸中,新一轮的混业经营趋势再现,投行奔向商业银行的趋势在屡屡上演:美国银行并购了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接收了贝尔斯登,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仅存的投行亦四处寻找与商业银行联合以求自保。市场认为,即使这些投行都找到了出路,也不能保证今后的运作不出差错,这样对风险控制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金融业应认真汲取华尔街百年老店中介的教训,华尔街商业银行与投行兼并风潮的后遗症,带来了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文化差异的迥异,从管理层到股东都重视短期收益,这为金融风暴的一触即发埋下隐患。雷曼兄弟等美国投行巨擎的悲剧,与其盲目追求利润和规模扩张而放松风险控制密切相关,这给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风险控制上了生动的一课:百年老店也可毁于一旦。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表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要放缓,因为中国监管架构和法制架构远没有成熟到可支持愈来愈复杂的金融交易和愈来愈庞大的金融财团的水平。

也有人认为,中国金融应该坚持分业经营的模式,因为监管水平还未到位,只要分业监管模式不变,中国的混业经营模式不会太快。

四、经历美国金融风暴,中国企业需重新定位

(一)提高中国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

中国有幸避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得益于当时严格的外汇管制;这一轮美国金融危机,相关机构忙于评估受影响程度,中国金融业如果没有伤筋动骨,应归功于一直以来金融业的审慎开放政策。虽然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很快,多数领域的开放都是有序稳妥进行,唯独在金融领域开放时强调审慎性原则,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而在未来预料会更加审慎,尤其海外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审批都很严格,今后会更加小心。

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风暴,都给中国政府提了醒,提供了一个修正政策的机会,包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从紧货币政策松动等等。有监管官员表示,当外围出问题时,我们就要总结经验,尤其是中国在推进对外开放之时,更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审慎态度。虽然美国金融风暴应该不会影响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但也让中国再次领略到外部环境的不可测性,提高中国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值得反思,中国企业需重新定位

对于正在向成熟市场学习,尤其是一直将美国市场视为学习榜样的中国,经历此次风暴的洗礼后,或许有必要好好反思。中国的金融机构和许多企业一直都在向美国同行学习,总认为外资银行在风险防范等各方面优于国内银行,经过这件事,应该让中国企业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的警示:一是衍生产品有风险;二是创新要有度,不能一味创新不顾风险;三是监管是关键,金融创新必须有效监管,避免个别产品演化成金融体系风险。

有些中国金融企业一直强调稳健经营,在金融创新方面比较谨慎,这也招来很多批评声,但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反而帮了他们,同时,也值得深刻反思:今后金融创新时会更加谨慎,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和是否适合中国情况。某种程度上,稳健不代表滞后。现在国外许多金融衍生品的设计是建立在透支消费的基础上,这类产品本身就包含很大风险,因此在产品设计和相关投资时肯定要小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不仅是金融产品如此,在其他技术性产品的引进,甚至政策的制定上,也都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反思之处。商务部官员就称,“以软件业为例,以前我们进口后拿来就用,但现在都会经过技术改造后再用,一是适应本土需要,更重要的是一旦有问题可以自己处理,不会受制于人。”

无论如何,由美国次贷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并未真正见底,其对全球金融业产生的影响还未到结论之时。另一方面,金融风暴也考验着世界对美国的信心,而美国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主导世界的格局,也面临极大的挑战。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世界,更来自本身,居安思危,审时度势,防范风险与改革开放并行,平衡经济需求与社会矛盾,未来的中国经济仍在未雨绸缪中前行,但一定会更强大。

(郎宽,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代表处代表。)

[编辑:沈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