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保险业应重点研究的若干经济社会问题 

  ■黄志强

  相对于经济和金融其它行业,保险业务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在提供风险保障的基础上,它既能够吸收资金加以投资运用,具备理财投资的功能;又能够通过保费调整进行社会调节,纾缓社会矛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其研究重点应从服务经济社会的方向入手,解决自身发展和服务大局的问题。

  一、人口结构

  从根本上说,保险产品要满足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结构的人群对于保险的需求都不一样,分析人口分布、劳动力分布、收入分布、抚养负担等规律,对于发展保险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预期寿命增长。近20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6‰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5.17‰,预计到2030年前后全国总人口达到顶峰,再缓慢下降。同时,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来提高了大约3岁。保险业是直接为人服务的行业,人口增长减缓会放慢消费群体增加速度,而预期寿命提高又会增加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此种变化对保险业具有何种影响,应深入研究。

  其次,“人口红利”不断消减,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底,按每10岁分段,我国人口中36~45岁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9.26%,而65岁以上人口只占9.08%。年富力强的人口比重高,既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他们为自身养老、医疗等进行自我积累。由此,我国也才获得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容易解决。再过20年,现在年富力强的一代人进入老年以后,青壮年人口比重比目前要低,老年人比重则要高很多,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便不容易解决。如果不在今天未雨绸缪,给他们作出足够的积累,20年后的养老就会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这就需要保险业及时推出保障充足、匹配合理的产品,以解国家社会之忧。

  第三,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目前20岁以上的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协调,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预期和结构。而20岁以下的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高达120人。此种结构可能导致单身户大量增加,进一步缩小家庭户规模,从而使家庭结构更加趋于不稳定,并由此带来家庭抚养、积累方式的改变,均可能对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必须及早研究,做好应对的准备。

  第四,城市化。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新进入城镇长期居住的人口高达1 600万人,预计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这些人在城镇就业、获得报酬、直至定居,都对提高自身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给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潜在机遇,也要求保险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

  二、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超过2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7.3亿,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的职工达到929万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险业具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它教育了广大人民,想要获得任何保障都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资金来购买,从而为保险业培养了潜在的消费者;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较低水平的保障,不能完全解决“有所养、有所医”的问题,从而给保险业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保险业正是要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开发合适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有保障的生活的追求。因此,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程度,有助于认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

  例如,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 137万人,当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7 834亿元。按征缴收入(6 494亿元)和参保职工人数计算(15 183万),人均缴费4 277元(含单位缴费)。粗略估算,2007年缴费带给职工个人的平均养老金不到每月20元(个人账户累计数的1/120)。2007年末,全国参与企业年金缴费的职工,人均年金余额仅16 351元。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8 660亿元中,居民个人负担比例高达52.2%。

  正是由于保障程度低,民众被迫进行了高额储蓄,以应对养老、医疗、教育、置业等种种需要,也导致我国总体消费率不高,甚至从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了12个百分点。如果保险业战略得当,能够将此类被迫性的长期储蓄的一定比例引入保险业来经营管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就空前广阔。

  三、金融各业监管政策的竞争

  在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当局都在努力给本行业创造低风险的盈利机会。保险监管机构则缺少简便易行的政策手段,无法直接给保险业带来现实利润和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

  银行业。银行吸收储蓄存款,按国务院批准的利息付息,是比较简单的金融产品。2006年后,我国进入升息周期,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提高了近200个基点。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不予分段计息。而银行发放的贷款,其利率则根据调高后的利率计息。此规定直接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扩大了存贷息差。按定期存款约15万亿估算,仅2007年银行业利息支出就可以合法地减少上千亿元。

  证券业。股权分置改革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在股改对价中提供了权证。而证监会出台的权证创设制度,则以稳定市场为名,通过貌似公平的制度安排,使证券行业捞取了巨额利润。据统计,2007年共有26家券商对15只权证进行了781次创设和注销,实现利润263亿元左右。仅创设南航认沽权证一项,就实现了204亿元利润。

  比较来看,保险监管机构缺乏这种直接的措施。但是,保险业亦有独特的优势。如附加风险保障功能的理财和投资业务,是保险业独有的产品,其它金融行业难以攀比。此类产品可以附加较为灵活的投资组合,在市场的不同时期可以灵活调整。如果加以合理规范,完全有可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使其成为促使保险业做大做强的有力工具;其次,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大机构投资者,虽然拥有大量资金,但在市场规则制定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必须努力参与市场规则制定,在制度和机制安排上争取有利地位。

  四、经济周期

  保险业中,寿险业务负债久期较长,大约在7年左右。除了长期债券融资外,5年以上的长期负债业务为保险业所独有。要经营如此长期的业务,必须具有长期的眼光。

  所谓长期眼光,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保险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在某些主要的长期趋势基础上,如人口结构、市场化过程、产业升级等,而不是执着于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二是经济发展基本面不发生根本变化,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中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并因此导致严重的经营问题。

  从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经济周期仍然在稳定地发挥作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培养了一致的乐观预期,而其下降阶段则破坏了所有的美好憧憬,周始循环。受经济周期影响造成惨重损失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保险业的高利率保单。保险公司在降息周期里拼命兜售高利率保单,造成至今仍未完全消化的利差损;另一个就是美国的次贷,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只要房价不断上涨,所有贷款的人都寄望于房产增值而努力还款,一旦周期走到下行阶段,次级贷款基础不牢的问题马上就暴露,再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把影响传递到了全世界。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基于对经济前景的估计,会调整消费决策和收入配置,从而使保险业发展受经济周期影响。同时,保险资产的管理也会在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完全不同的任务。保险业应该投入足够的力量,分析经济周期对于保险业中各项主要业务的影响,努力实现持续发展。

  五、货币政策及外部经济影响

  利率变化对于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保险业积累了大量负债,将其配置到相匹配的资产上,并提供有竞争力的收益至关重要。保险公司作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大型投资者,利率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带来资产的大幅消长。

  研究货币政策离不开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关注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速度、风险点,预测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案。研究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特点,寻找最有利于保险业资产匹配和投资的领域,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利率体系建设。保险业同时参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长期市场和短期市场,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利率体系的构成,具体分析其变化对于保险业各类业务和资产的影响。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应投资和负债的影响。要研究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地位日趋稳固对于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业的外汇负债较少,用外汇资产来匹配的压力不大。但是,用外汇资产来匹配本币负债的冲动,可能也会蕴含较大风险。目前,外部经济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还要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的影响来传导。将来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业务横跨国内国外,对外部经济的研究也将非常重要。

  (黄志强,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

  [编辑: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