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保险业应重点研究的若干经济社会问题
■黄志强
相对于经济和金融其它行业,保险业务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在提供风险保障的基础上,它既能够吸收资金加以投资运用,具备理财投资的功能;又能够通过保费调整进行社会调节,纾缓社会矛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其研究重点应从服务经济社会的方向入手,解决自身发展和服务大局的问题。
一、人口结构
从根本上说,保险产品要满足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结构的人群对于保险的需求都不一样,分析人口分布、劳动力分布、收入分布、抚养负担等规律,对于发展保险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预期寿命增长。近20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6‰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5.17‰,预计到2030年前后全国总人口达到顶峰,再缓慢下降。同时,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来提高了大约3岁。保险业是直接为人服务的行业,人口增长减缓会放慢消费群体增加速度,而预期寿命提高又会增加对保险保障的需求。此种变化对保险业具有何种影响,应深入研究。
其次,“人口红利”不断消减,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底,按每10岁分段,我国人口中36~45岁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9.26%,而65岁以上人口只占9.08%。年富力强的人口比重高,既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他们为自身养老、医疗等进行自我积累。由此,我国也才获得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容易解决。再过20年,现在年富力强的一代人进入老年以后,青壮年人口比重比目前要低,老年人比重则要高很多,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便不容易解决。如果不在今天未雨绸缪,给他们作出足够的积累,20年后的养老就会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这就需要保险业及时推出保障充足、匹配合理的产品,以解国家社会之忧。
第三,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目前20岁以上的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协调,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预期和结构。而20岁以下的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高达120人。此种结构可能导致单身户大量增加,进一步缩小家庭户规模,从而使家庭结构更加趋于不稳定,并由此带来家庭抚养、积累方式的改变,均可能对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必须及早研究,做好应对的准备。
第四,城市化。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年新进入城镇长期居住的人口高达1 600万人,预计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这些人在城镇就业、获得报酬、直至定居,都对提高自身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给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潜在机遇,也要求保险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
二、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超过2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7.3亿,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的职工达到929万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险业具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它教育了广大人民,想要获得任何保障都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资金来购买,从而为保险业培养了潜在的消费者;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较低水平的保障,不能完全解决“有所养、有所医”的问题,从而给保险业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保险业正是要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开发合适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有保障的生活的追求。因此,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程度,有助于认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
例如,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 137万人,当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7 834亿元。按征缴收入(6 494亿元)和参保职工人数计算(15 183万),人均缴费4 277元(含单位缴费)。粗略估算,2007年缴费带给职工个人的平均养老金不到每月20元(个人账户累计数的1/120)。2007年末,全国参与企业年金缴费的职工,人均年金余额仅16 351元。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8 660亿元中,居民个人负担比例高达52.2%。
正是由于保障程度低,民众被迫进行了高额储蓄,以应对养老、医疗、教育、置业等种种需要,也导致我国总体消费率不高,甚至从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了12个百分点。如果保险业战略得当,能够将此类被迫性的长期储蓄的一定比例引入保险业来经营管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就空前广阔。
三、金融各业监管政策的竞争
在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当局都在努力给本行业创造低风险的盈利机会。保险监管机构则缺少简便易行的政策手段,无法直接给保险业带来现实利润和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
银行业。银行吸收储蓄存款,按国务院批准的利息付息,是比较简单的金融产品。2006年后,我国进入升息周期,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提高了近200个基点。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不予分段计息。而银行发放的贷款,其利率则根据调高后的利率计息。此规定直接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扩大了存贷息差。按定期存款约15万亿估算,仅2007年银行业利息支出就可以合法地减少上千亿元。
证券业。股权分置改革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在股改对价中提供了权证。而证监会出台的权证创设制度,则以稳定市场为名,通过貌似公平的制度安排,使证券行业捞取了巨额利润。据统计,2007年共有26家券商对15只权证进行了781次创设和注销,实现利润263亿元左右。仅创设南航认沽权证一项,就实现了204亿元利润。
比较来看,保险监管机构缺乏这种直接的措施。但是,保险业亦有独特的优势。如附加风险保障功能的理财和投资业务,是保险业独有的产品,其它金融行业难以攀比。此类产品可以附加较为灵活的投资组合,在市场的不同时期可以灵活调整。如果加以合理规范,完全有可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使其成为促使保险业做大做强的有力工具;其次,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大机构投资者,虽然拥有大量资金,但在市场规则制定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必须努力参与市场规则制定,在制度和机制安排上争取有利地位。
四、经济周期
保险业中,寿险业务负债久期较长,大约在7年左右。除了长期债券融资外,5年以上的长期负债业务为保险业所独有。要经营如此长期的业务,必须具有长期的眼光。
所谓长期眼光,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保险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在某些主要的长期趋势基础上,如人口结构、市场化过程、产业升级等,而不是执着于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二是经济发展基本面不发生根本变化,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中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并因此导致严重的经营问题。
从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经济周期仍然在稳定地发挥作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培养了一致的乐观预期,而其下降阶段则破坏了所有的美好憧憬,周始循环。受经济周期影响造成惨重损失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保险业的高利率保单。保险公司在降息周期里拼命兜售高利率保单,造成至今仍未完全消化的利差损;另一个就是美国的次贷,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只要房价不断上涨,所有贷款的人都寄望于房产增值而努力还款,一旦周期走到下行阶段,次级贷款基础不牢的问题马上就暴露,再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把影响传递到了全世界。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基于对经济前景的估计,会调整消费决策和收入配置,从而使保险业发展受经济周期影响。同时,保险资产的管理也会在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完全不同的任务。保险业应该投入足够的力量,分析经济周期对于保险业中各项主要业务的影响,努力实现持续发展。
五、货币政策及外部经济影响
利率变化对于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保险业积累了大量负债,将其配置到相匹配的资产上,并提供有竞争力的收益至关重要。保险公司作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大型投资者,利率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带来资产的大幅消长。
研究货币政策离不开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关注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速度、风险点,预测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案。研究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特点,寻找最有利于保险业资产匹配和投资的领域,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利率体系建设。保险业同时参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长期市场和短期市场,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利率体系的构成,具体分析其变化对于保险业各类业务和资产的影响。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应投资和负债的影响。要研究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地位日趋稳固对于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业的外汇负债较少,用外汇资产来匹配的压力不大。但是,用外汇资产来匹配本币负债的冲动,可能也会蕴含较大风险。目前,外部经济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还要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的影响来传导。将来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业务横跨国内国外,对外部经济的研究也将非常重要。
(黄志强,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
[编辑: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