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保险业投资回报是亮点 不是卖点 在所谓“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不断传来保险公司投资失败、资金浮亏的消息。虽说通过金融危机看保险投资回报,似有横插一扛之嫌,但思考一下当前保险业弥漫的“买保险唯求投资回报”的浮夸之风,仍有一种醒目的警示作用。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股风气是从若干年前市场推出投资型保险产品时蔓延开来的,至今至少已有八九年之长了。较早之前,由于保险的投资仅限于储蓄与买卖国债,给投保人的回报虽稳定但却十分低廉,并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长期的偿付能力。于是乎,在一片“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叫喊声中,一种全新的、既有保障又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应运而生。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将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作为自己占有市场的主打手段。
几年之中,投资型的保险产品逐渐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新的赢利增长点。与此同时,经过媒体狂轰滥炸地渲染和宣传,投资型的保险产品成为市民保险理财的首选。保险代理人推荐保险产品言必称投资回报,而大多市民买保险头一句话就是几年后我可拿多少钱。“买保险唯求投资回报”成了整个保险市场的主旋律。
在这种理财思路下,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高期望值也就成了必然。一边是保险公司募集大量资金,寻求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一边是保险代理人推销保险产品,将投资回报吹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于是,无数市民置自身保障而不顾,倾其家产购买回报高的保险产品。关于这点,只要查查几年来保险公司的保费比例就可看得真真切切。一时间,保险似乎成了除股票、基金之后又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而与此同时,保险的保障功能却成了一种附加值、一种点缀。
但,将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无限放大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忘得一干二净,却对投资回报斤斤计较,保险本应有的保障功能,被急功近利的理财功能所取代。而一旦人生的风险突降,家庭和个人就遭到了难以想象的损失,所谓理财的作用,在这样一种风险中也就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通过推出投资型的保险产品聚拢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在急于寻找出路的同时,当然也对保险企业的经营者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而压力之下,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便成了首选。如果政府部门对这些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网开一面,那么保险的投资风险也就自然大大增加,一旦风险失控,危机便也降至。
有识之士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在金融衍生品投资领域过于激进,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对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建立一种合理的期望值,是当前对投资类保险产品一种重要的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无论对保险公司,对投保人都是十分必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合理的期望值,并不单纯地指保险产品投资回报的一种合理的区间值,更是指对“这种投资有可能全军覆没”必须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因为,一旦遭遇投资市场的不景气甚至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保险产品的投资失败同样会使投保人倾家荡产。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境遇。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投保人买产品,求的是风险保障。这种保障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生命的保障上。投资回报只能是也仅仅是保险产品销售的亮点,决不是卖点。从这一简明的道理出发,保险经营最讲究的是稳健。纵观多年来保险市场之所以充斥着销售误导,很多情况下都是保险双方买卖保险言必称投资回报。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偶尔也有提醒,但却无强有力的举措。结果保险保障之本意倒成了点缀,这恰恰是犯了保险大忌。
所以,在当下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但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遏制唯图投资回报之风。我们更需要深思:为什么市场会置保险的基本功能而不顾,一味去疯狂地追逐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东方早报 2008-10-25)
保险业全面回归保障主业 受资本市场拖累,保险业三季报中的财务数据不容乐观。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净利润为131.11亿元,同比减少46.91%;中国平安亏损7.05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16.8亿元;中国太保净利润同比下降32.6%。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股指回落至1800点下方时,保险资金减股买债,回归保守已成为趋势;在降息周期,保险产品增加储蓄型、传统保障型产品,也成必然。
减股增基 保险资金求稳
牛市之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仅限于定期存款、债券与少量的证券投资基金。如今,随着股指回落至1800点下方,保险资金投资取向亦开始回归。
对比A股三大保险公司的半年报和三季报可以看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前十大权益类投资均发生较大变化,减持股票、增持基金,提高债券和定期存款投资比例成为一致选择。
在中国人寿三季报的十大重仓股名单中,中信证券、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等“大盘”蓝筹股依然在列,不过被减持的幅度相当大;宝钢和中国银行则已不见踪影,投资Visa剩余的300万股也已全部抛出。同时加大了对基金的投资力度,对指数型基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前十大权益类投资中增加了嘉实300、博时裕富、易方达50指数、大成沪深300四只基金。此外,在定期存款方面,人寿3季度增加了133.98亿元,达到1926.42亿元,较年初增加14.26%。
而在中国平安前十大重仓股中,浦发银行已从6月底的2.79亿股减持至1.24亿股,同时原有的SsgaCash-Fund、HSBCUSDL-Fund、JPMM-MKTFund和GoldmanUSDL-Fund等海外基金被海富通货币B、华安宏利、上投阿尔法、赢富基金、银河银富货币等国内基金替代。业内人士指出,平安在投资富通亏损的形势下,投资风格已趋保守。在定期存款上,平安三季度新增106.24亿元,已达到598.02亿元,较年初增加43.30%。
太保的情况亦如此,工商银行已被减持了2.36亿股,攀钢钢钒也被大幅度减持;在基金方面,华夏50ETF、上投阿尔法、华宝先进成长、华夏优势增长、富国天益价值、基金安顺的配置,表现出太保较为“激进”的策略;不过,太保“弃股养债”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以债券为主的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余额由二季度末的624亿元上升到三季度末的672亿元。
对于保险业的投资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降低权益类投资将为保险公司未来业绩提供支撑。在当前形势下,保险资金对于个股选择比较谨慎,故选择投资股票或指数型基金来分散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认为,未来保险资金将会继续增加对债权投资的比重和品种,另外还会加大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商业地产在内的另类投资的投入。
主业稳健 警惕退保风险
尽管保监会对上半年“过火”的银保业务采取了监管措施,但三季报数据显示,保险主营业务仍保持较稳增长。前三季度保险三大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共取得保费收入4076亿元,同比增速均超过30%。
中国人寿前9月保险业务收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了56.7%。中金公司分析师周光认为,上半年银保产品尤其是分红险的热销推动作用极大,不过,由于保费增长主要是由低利润率的趸缴型银保产品推动,人寿未来将面临业务结构恶化和产品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784.48亿元,同比增长31.4%;中国太保1至9月保险业务收入达768.17亿元,同比增长41.77%。
由于平安对银保渠道进行了有意控制,而太保并未推出过“投连险”产品,因此未来因银保调控政策和退保风险造成冲击的可能性较小。中国太保有关负责人还表示,随着太保在期缴业务、营销渠道方面管理加强和投入的增加,下半年分红险期缴业务将会得到较快增长,业务结构和质量将得到改善。
虽然前9月保险主业发展依然稳健,但近期发生的“投连险”退保事件已引起业界的担忧。随着资本市场的下跌,投连险账户深跌不止,由此引发的退保现象已在天津、山东等地出现,几家中小保险公司遭遇了集中投诉和退保事件。在近日召开的保险形势分析会上,吴定富主席直陈当前我国保险业三大风险,其一便是“高度重视和重点警惕由于保险消费者信心不足和销售误导,可能引发的非正常退保风险。”
而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保险监管部门计划将在近一段时间采用监控各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网点变化、相关业务人员流动等手段,维护银保业务市场秩序。并针对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投连险退保事件,已向各公司下发《关于加强退保业务管理的通知》。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监管部门对银保业务的控制将变得更为严格,未来保险公司需要应对保费收入下滑的风险,当前调整经营方向的任务已刻不容缓。 投资、险种“双回归”
在爆发的牛市中,保险资金如海潮般涌向股市,成就了保险业过去一年的辉煌。猛增的投资收益激发保险业向理财产品靠近,投资型保险和股票、基金一起热销。为了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结算利率、比拼银保渠道,保险业出现一种非良性竞争态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冷却,投连险账户开始大幅缩水,下滑的投资收益也再无法支撑高额的结算利率,保险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开始出现。退保事件、保费收入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偿付能力不足都对保险业提出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对此指出,保险资金具有保守性,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保险业偏离了自身发展方向,在盈利模式上轻视承包业务,只追求投资收益。面对保险业当前的问题,保险业应及时调整,重回保守和保障。
华夏人寿负责人指出,保险公司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在经营过程中要在业务和投资、规模和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保险产品不是融资工具,保险公司的职能不能和银行、信托重叠,当前保险公司回归主业才是趋势。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主席近日在上海调研时也指出,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发展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不仅会对公司的持续稳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业要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盈利周期规律,增强盈利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多位寿险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未来保险业很可能向收缩业务,控制股票投资规模调整,在产品方面、传统保障型、储蓄型产品将重新成为主流。(中证网 2008-11-01) 投连险销售误导 代理人为何成了“冤大头”? 近期,保险销售误导在投连险上达到巅峰。为此,中国保监会10月17日发文称,要对销售误导现象进行严厉打击,文中措词之激烈闻所未闻。但“严厉打击在投连险销售过程中的误导行为”,具体措施在哪里?如果有,为何不公之于众?
其实保险销售之误导在其他险种的销售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何唯独投连险引起了投保人的“公愤”?个中原因很简单:投连险的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直接挂钩,股市全线飘绿,投连险收益便随之打了水漂。于是投保人揭竿而起,退保成了无可奈何下的选择。
但如果把投连险退保一股脑儿地归结为保险代理人的误导所致,在笔者看来却是一种责任推卸。在销售投连险的过程中,难道保险公司没错?难道保险监管部门无责任?这样的结论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如同子女犯错、家长无责任一样不可理喻。笔者曾经历了多年以前的投连风波,以此审视今天山东、天津的投连险退保风波,感慨便油然而生。
据有关材料称,投资类保险产品最早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寿险保费占比达到80%以上。这个比例,发达国家用了200年的时间。而我国从1999年推出该产品以来,到2003年已经占寿险业保费60%左右,其间10年不到,但保费的占有率却高得令人咋舌。显然,在相当于国外的初级阶段,却大面积地推投连险,如此冒进的销售策略,导致误导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从现象上看,保险代理人在投连险销售中的误导,本质是一种利益驱动,产品的佣金相对较高,是误导的根本所在。但从保险公司角度看,以投连险作为公司主要的业绩指标,通过大范围地推投连险拉动公司的整体业绩上升,这是保险公司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失误。因为投连险并不是一种人人都可以购买的保险产品。其保费之高、保障之单一,都是其他保险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但在我国人均保障水平十分低下的现实状况下,这样一种产品却“人见人爱”,这显然是保险公司的目标市场发生了错位。但在每年保费都要有一个大幅增长的大前提下,“鞭打快牛”、“业绩至上”的战略战术,促使一些保险代理人置诚信而不顾,只要拉进保费,就是保险精英。所以,保险代理人在投连险推销中的误导,其实质是保险公司战略上出了问题。所以将投连险误导所引发的退保风波,一棍子打到保险代理人头上,显然有失偏颇。
保险监督部门发文,对投连险销售误导进行严厉打击,这本身没错。但问题在于,事前都干什么去了?从投连险误导引发大面积退保的事实来看,山东、天津的保险公司显然不是“首尝苦果”。既然如此,那么当地的保险监管部门理应引以为鉴,对投连险的推广过程加以制约,也就是说从投连险推向市场起,保险监管部门应该有一种统掌全局的引领作用。因为投连险在我国仅十年历史,如何将在产品推广过程中极易发生的误导现象尽可能地予以制止与纠正,是监管部门一项重要的监管职责。但现实是,保险监管部门除了当“事后诸葛亮”外,显然我们尚未看到更严厉更有操作性的监管举措。这或许正是投连险误导一遇到机会便沉渣泛起的原因所在。
一位保险公司的老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需要降低道德标准才能获得保费,这样的保费我们宁愿不要。就此引申出的话题是:在年年保费迅猛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保险业务规范有序的发展,这一点不仅是保险代理人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保险公司、保险监管部门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近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解决监管能力问题,重点是要提高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能力。要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围绕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认真研究问题,切实解决监管能力不强和监管水平不高的问题。
联想到投连险的退保潮,吴定富的此番话可谓意义深远。(东方早报 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