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多重挤压 中小险企命运堪忧 2009年保险监管风暴仍将持续。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说,保险业面临的真正考验可能在今年。推行分类监管、三大会计新规考验着保险业。事实上,保监会开始“动真格”了,生存、突围成为不光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目标。
中小险企身处监管风暴眼
去年年末,有几家寿险公司都因违规经营,收到了保监会开出的罚单。华泰人寿因去年初报备的利率联动万能险,变相提高保证利率,违反有关规定,被处以30万元罚款,该产品精算责任人也罚款10万元。而不久前,民生人寿和中美大都会也因违规受到保监会10万元行政处罚。
事实上,根据各险企上报的2008年第3季度末偿付能力报告,保监会共亮出十多张“黄牌”,并陆续于去年12月发出监管函,要求尽快解决阶段性偿付充足率不达标的问题。除了天安保险、人保健康险因偿付不达标而暂停部分业务,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平安人寿以及合资公司恒康天安人寿也在名单之上。
比较来看,这几家受处罚的寿险公司规模都较小,在去年的银行保险丰收年中也表现平平,业务压力较大。于是,在无法获得渠道业务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冒险进行种种违规经营和打擦边球的行为。
据了解,去年三季度末,平安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康天安的偿付能力分别为80.46%、74%和70.65%,华夏人寿偿付能力则低至3%,远远低于保监会要求的100%的警戒线。保监会在监管函中已责令这几家公司暂停新设分支机构,并要求其采取措施使偿付能力达标。
2009年伊始,保监会就表现出了强硬的监管态度。因偿付能力不足,天安保险五省市非车险业务从1月份开始被暂停。
“出现阶段性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多数都因保险公司激进扩张、过度投资,而又没有及时补充资本金等因素而起。只要保险公司各项整改措施到位后,偿付不足的状况就会得到解决。”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分析表示。
健康险公司在2008年里也状况频出。2009年1月份保监会的一份通报里面,点名批评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瑞福德健康保险、阳光人寿保险,主要是因上述三家公司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违规销售问题。
目前我国有四家健康险公司,而此次就有两家机构收到行政处罚或批评,充分暴露了健康险公司发展的问题。2008年1至11月,四家健康险公司共录得保费收入139.5亿元,同比暴增614%。DKV健康保险拒绝增资中国人民健康保险,是因为不满人保健康注重资金型业务的经营模式,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健康险“畸形”发展可见一斑。
市场挤压严重
依照新的监管制度,凡是被列为D类(高风险)的保险公司将面临退市或被兼并的命运。在金融风暴影响之下,又处于监管风暴中心的中小保险公司可谓危机四伏,产品结构不合理,销售渠道单一,导致了它与大型保险公司的差距,市场挤压严重。
目前,全国寿险公司已超过50家,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总和,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90%以上。也就是说,八成公司分享一成保费。面对每年不断增加的各项成本支出,使得违规经营行为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从2008年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来看,已经6岁的民生人寿以60.29亿元排名寿险公司第11位,同比增长128%;成立快4年的华泰人寿以24亿元保费收入,排名市场第17位,保费增幅达430%;4岁的中美大都会以13.27亿元位列寿险公司第29名,保费收入同比减少了8.55%。3家并不年轻的寿险公司,发展仍处于全国寿险市场的中下游水平,对业务渴望程度可见一斑。
专家指出,监管部门加大对保险公司违规经营的检查和处罚力度,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对寿险市场起到震慑作用,但迫于经营压力,仍有后来者会冒着风险去违规经营。因此,监管部门在整顿市场的同时,也需要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广阔的竞争空间。
某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要扩大经营规模,就必须加大机构建设。如今监管部门暂停了设立成本较低的营销服务部,无形之中加大了众多中小寿险公司铺点的成本。不仅如此,规模小、资源少、费用低的中小保险公司,在个险渠道、团险渠道难有作为。
华泰人寿主要股东华泰财险,表面上能够实现保险集团公司的资源整合,建立独特的交叉销售模式。然而,其股东华泰财险本身网点和业务,在财险市场毫无优势可言。因此,相比较人保、国寿、太保、平安等大型保险集团,华泰财险与人寿之间的交叉销售业务潜力相当有限。
相比之下,大公司网点多、渠道广,在市场竞争初期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在上海,平安人寿占据着45%以上的个险业务,中国人寿掌握了40%团险业务,新华和泰康则持有银保市场1/3的保费收入。
增资自救
船小好掉头。因恒康天安人寿摊子铺得不大,仅通过调整资产结构这个方式,就提高了偿付能力。截至2008年第4季度末,恒康天安人寿已经将偿付能力充足率提高至100%以上,完全达到监管标准。
华夏人寿的增资步伐也在加快。据知情人士称,华夏人寿目前增资方案已经上报,正等待保监会批复,预计增资额很快就能到位。至于增资的具体规模,该人士表示不便透露。对于造成其偿付不足的导火线,该人士称,由于之前分支机构铺设速度过快,导致经营性支出激增。不过,也有分析人士称,可能还有银保业务规模增速过快的因素。
对于目前增资进展情况,知情人士透露,生命人寿增资方案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对于公司的非车险业务何时能够复业的问题,天安保险也表示,将着手加快注资进程,最快可能在几个月内实现,并向保监会递交复业申请。据悉,其增资的形式可能是通过原有股东增资扩股,但也不排除引入新股东。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保监会分类监管新政开始实施,偿付能力指标将成为影响保险公司日常经营的重要坐标,随着偿付监管的细化、透明,将更加有助于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资本管理,亦能提早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及保户的利益。
除了受到保监会监管令警告的公司之外,不少中小保险未雨绸缪,也在忙着给自己储粮增资迎接新一年的监管考验。
据保监会公布,去年12月11日,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资本从5亿元增至6亿元。23日,利宝保险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从2.2亿元增至2.4亿元。今年1月5日,阳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增资至6.6亿元。1月7日,人保集团获得9.36亿元的增资,增资部分为财政部持有中诚信托32.25%的股权。1月8日,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增加至8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寿险公司纷纷增资主要还是为其业务发展服务。去年银保业务过快增长以及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导致偿付能力出现下滑,但未出现严重的问题。今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为防止业务出现大起大落,维持公司稳定增长,通过增资来提高偿付能力及业务扩张能力也是刻不容缓。
或许,增资公司的未雨绸缪与今年保险业保费收入下降的预期以及对保险公司实施分类监管不无关系。
细分市场 战略转型
相对于大保险公司网点多、渠道广、在市场竞争初期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优势来说,中小型保险公司发展没有优势。预计未来中小型保险公司将在细化保险市场、产品专业化上面下功夫。为此,各中小保险公司陆续进入了业务结构调整期。
华夏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曹湛表示,“首先要制定出一个合适的公司发展战略,特别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我们没有原来一些老公司的利差损包袱,可以轻装前行,及时调整保险结构、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使保险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二,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径,‘可持续的内涵发展’,这样能确保中小保险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据了解,华夏人寿2009年制定了一个12字工作方针,有三句话:银团优化(银行保险和团险);个险其本,以期交产品作为核心业务;寻找在某些细分领域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营销模式。华夏人寿借鉴了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国内一些中心城市尝试做完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客户理财顾问的销售模式,可能前期投入比传统的销售模式大,但它后期的盈利性、可持续性、人均产能、人均投入的资本都会越来越小,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循环。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在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能使保险业的主要业绩指标发生变化。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虽然保险公司短时间内实现新旧会计准则对接的现实难度较大,但多家保险公司已开始针对新会计准则调整业务结构。
面对新形势,新华保险已经明确未来3年的发展战略:“资产和负债均衡发展、前线和后台全面提升”,2009年全系统要准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的关系:“一方面加快核心业务发展,一方面在加快核心业务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规模业务的持续稳定,以此把握好业务发展的正确方向,创造出更大效益。”新华保险新闻发言人孙玉淳如此诠释。
信诚人寿首席执行官陈嘉虎也表示将调整公司产品结构,争取把投资型业务和传统业务比例从55比45调整为40比60。而人保健康也表示,2009年,该公司计划将原本保障型和投资型险种“三七开”的格局调整为“六四分”。
2009年伊始,多家寿险公司也扎堆推出了新款保障型产品。1月1日,太平人寿率先宣布新的长期健康保障计划太平“福康安心”重疾医疗保障计划上市,打响了健康险的“发令枪”。信诚人寿在银行和个人渠道同时推出了短缴分红产品“康赢年年”和“安康连连”;人保健康也推出3款新产品,分别是通过代理人渠道销售的“关爱专家双重呵护”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康健无忧”防癌护理健康计划,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健康专家”防癌疾病保险。人保健康产品开发部总经理乔善波介绍,在经济周期性调整时,保险公司大都顺势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 而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等也都在近期推出了新的分红产品。由此可见,中小保险公司的目光已由“投资”转向“保障”。 (保险家网 2009-02-26)
保监会无意放行营销服务部 外资险企集体叫苦
有外资公司抱怨:“正是一些中资公司在一些省份开营销服务部太容易,所以导致一些营销服务部的网点、人员素质较差,大大影响了保险业整体形象。这也正是保监会紧急叫停营销服务部的最直接原因。”
“租金付了,管理者从海外请来了,人员招聘了,筹备了半年的营销服务部就要开业了,被突然叫停,下一步怎么办呢?”有诸多成长烦恼的中外资公司如今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区域拓展如何进行。
此时距离保监会发出紧急停批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已有5个月。目前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北京、大连、无锡、广州等地都有数家闲置的营销服务部筹备处。营销服务部停批,这无异于给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扩张泼冷水。营销服务部网点批设何时解禁(反思“解禁之重”),已成为保险公司尤其是外资保险公司关心的头等大事。
网点扩张受阻
“最着急的是我们外资公司。中资公司的网点铺设条件比我们限制得少,他们除了设立省级分公司,下面还有支公司和中心支公司,中心支公司下面再有营销服务部。而合资、外资保险公司每年最多可根据条件批设两家省级分公司,省级分公司下面的区域网点铺设就得靠营销服务部带动。”一位合资保险公司市场总监说,“最令人心急的是已获批准筹备却等待验收的营销服务部。保监会叫停后人员工资、房屋租金都是一笔不能产生业绩的成本。”
在这家合资公司,已批准筹办并准备得差不多的营销服务部有四家,它们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城市,如无锡、常州、苏州。“我们选择开设营销服务部的城市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在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开设网点机构。租金一般较高,而且场地一租就是三年或五年。”上述合资公司市场总监说。
据了解,这家营销服务部聘用的负责人来自香港地区,有十几年保险从业经验,本打算在内地大干事业。“现在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况且做保险业务的人最怕的就是荒费了自己的业务。”这位市场总监说。
而一位来自欧洲保险公司的全球CEO也有同样的困惑:“我们在大连设立的分支网点有200人等着工作,可是我现在不能给他们工作。”原来这位CEO到中国的商务计划中包括参加大连营销服务部的开业典礼,不过到了中国后才知道已取消这一行程。
2008年9月中旬,保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批设保险公司营销服务部。通知指出,配合《保险法》的修订,保监会将对现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分支机构的批设要求和审批程序进行修改完善,将营销服务部的设立和管理纳入《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一并规范。在监管规定修改期间,保监会将暂停批准保险公司设立新的营销服务部。
之所以要叫停营销服务部,保监会的解释是相当一部分保险公司以营销服务部替代设立其他分支机构,既未达到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的设立标准,却行使着中心支公司、支公司的管理职能,与营销服务部原先的职能定位不符。尤其是一些公司急于开拓农村市场,在农村地区大量铺设营销服务部,对农民需求把握不准确,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形象。随后,据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保监会已随后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调研意见征求。但由于情况复杂,最后由人寿险部负责的这一问题转交给法规部负责。
中外资公司分歧
“很多营销服务部的网点毫不讲究,好一点的就借用一间卫生站,差一点的就开在猪舍、牛舍甚至厕所旁边,这是给我们整个保险业抹黑,所以营销服务部就应该一锅端掉。”一家中资保险公司的运营总监“夸张”地形容。
上述合资公司市场总监则认为:“保监会打板子打得对,但打错了人。我们合资、外资的营销服务部概念与中资公司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保监会下达停批营销服务部的通知适用于所有保险公司。保监会通知还解释:“在暂停批设营销服务部期间,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的审批正常进行。”由于合资、外资公司没有批设中心支公司和支公司的条件,除了省级分公司外,合资、外资要往省级以下地区扩张的唯一路径就是开设营销服务部。
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中外资公司原先在对营销服务部的设立上也有不同的态度。外资公司基本把营销服务部当成开展重点城市业务的重要据点,往往会不惜血本派出最好的人力物力。而中资公司一般只在城市以外的郊县和农村才设有营销服务部,所以管理上也相对疏漏。有外资公司抱怨:“正是一些中资公司在一些省份开营销服务部太容易,所以导致一些营销服务部的网点、人员素质较差,大大影响了保险业整体形象。这也正是保监会紧急叫停营销服务部的最直接原因。”
“网点铺设和业务发展规划息息相关,没有网点铺设,我们每年的业务拓展只能处于半停滞阶段。”一家合资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于外资公司如果他们每年获准批设两家分公司,需要以往守法表现、资本金、管理人员的资本认定等诸多条件,即使条件都符合,到开业第8年,只能有大约15个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基本都在省会城市,无法向更多的地级城市和县域发展业务。
而中资保险公司的待遇和网点铺设情况令合资、外资公司羡慕不已。以2003年4月开业的民生人寿为例,截至2008年底,5年的时间,民生人寿已拥有18家分公司、116家中心支公司、457家四级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机构布局。”民生人寿新闻发言人称。
“因此,营销服务部或者将来需要更换一个名称,但对合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准许批设更多的网点,并有相关的审批和管理细则是我们急于看到的。”上述这家合资公司负责人表示。 (中国经营报 20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