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倒闭案的教训
杨文生 孙乐(山东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2008年10月10日,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突然宣布倒闭。这是日本首家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金融机构,也预示着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向亚洲保险行业袭来。大和生命保险倒闭案已经为中国保险行业敲响了警钟。本文分析了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倒闭的内外原因及背后的症结,并从中得出了对中国保险行业的一些启示,主要包括: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审慎有序地开放海外投资渠道;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控制机制;推进评级机构向公允性、独立性及专业化发展;提高政府监管绩效;积极防范全球金融风暴向中国保险业传导等。
[关键词]大和生命;保险;金融风暴;启示
[中图分类号]F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9)02-0072-06
一、引言
随着雷曼兄弟等多家金融机构轰然倒塌,美国华尔街正在遭遇自1927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连锁反应,危机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席卷全球,世界保险行业也在这场危机中受到重创。其中,全球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被美联储以850亿美元贷款变相“国有化”。紧接着,全美排名第一的寿险商大都会保险(MetLife)爆出预计第三季度营业利润将骤降48%,立即陷入“AIG第二”的阴霾之中。同样是受金融危机所累,日本首家金融机构——大和生命保险(Yamato Life Insurance Co.) 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申请,要求适用为破产而设置的《更生特例法》,这意味着美国金融风暴已波及亚洲保险业,并为中国保险企业敲响了警钟。
二、日本各界对大和生命倒闭反应强烈
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简称大和生命)成立于1911年,是一家未上市的中小型人寿保险公司,在行业内位居第33名,却也有将近百年的经营历史。申请破产时,其负债总额已高达约2 695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以债务金额计,这是今年第五大日本企业倒闭案,也是自2001年tokyo life 倒下后倒闭的最大保险业者[1]。
(一)政府方面。为稳定市场信心,日本政界迅速作出回应。日本部会首长表示,追求高风险投资的大和生命并非典型的日本保险业者,而这也不代表其他金融机构将步其后尘。日本经济财政特任大臣与谢野馨也表示,没有其他出现问题的保险业者,大和声明破产是其自身弱点所致,日本金融系统依然稳健。
(二)企业方面。管理层将倒闭原因完全归咎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和生命社长中园武雄表示,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公司所持的有价证券跌幅超出预想。为保护投保人利益,该公司被迫放弃自主重建,申请破产保护。
(三)市场方面。受此影响,投资者对日本金融市场产生极大恐慌,遭遇黑色星期五。日经指数当日暴挫9.62%,迫使日本央行连续三次向金融市场注资共4.5万亿日元紧急救市。众多投资者担心,大和生命
[作者简介]杨文生,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孙乐,山东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倒闭只是一个开始,日本金融体系很可能由于连锁反应而向整个保险行业“传染”。
(四)业内观点。保险界业内人士纷纷发表不同看法。乐观者认为,大和生命倒闭案纯属个案。日本生命保险研究所沙银华称,大和生命在日本寿险业里属于规模最小的一家,为追求利润而过度依赖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在日本保险行业中非常罕见,故而其倒闭事件不会 “传染”[2]。悲观者则认为,大和生命倒闭预示着日本保险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认为,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爆发的中期,未来还将有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危机漩涡之中[3]。另外,也有学者持观望态度。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日本卷入危机到底有多深,主要取决于日本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次贷到底有多少,然而由于相关信息透明度不高,目前谁也无法估计日本卷入危机到底有多深[4]。
三、日本大和生命破产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萧条的影响,高利率保单造成利差损过大,日本经历了保险业的破产风潮,相继有千代田生命(Chiyoda Mutual Life)、协荣生命(Kyoei Life Insurance)等曾位列世界500强的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宣布破产。此后,日本政府为遏止更大规模的破产风潮,曾修改《保险业法》以稳定保险市场,而存活下来的保险企业也变得更加谨慎,抵御风险能力大大提升。而今,在日本经济基本复苏的前提下,面对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大和生命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成为日本首家毙命的金融机构?
(一)内部因素
1.资本运作不当埋下祸根
一般来说,资金运用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两大支柱,而大和生命正是在资金运用上出现了问题。该公司社长中园武雄曾在日兴证券任副社长,到大和任职之后,一改谨慎的投资策略,大肆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房地产和海外债券,过分激进的投资行为导致资本风险大大高于同类企业。债券投资方面,大和生命热衷于风险较大的公司债券且投资比例达到68%,相比之下,日本最大的寿险公司日本大和保险仅有20%投资于公司债券,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国债和地方债投资;外汇投资方面,澳元较之美元和欧元风险更大,而大和生命却将资金的9%投资于此,以至于受到最近澳元大跌所累;股票投资方面,大和生命在房地产和其他金融板块的投资比例都高达7%,而其他寿险企业则在电力燃气板块上稳中求胜。[5]大和生命这种激进冒险的投资策略早已为其倒闭埋下了祸根。
2.过分逐利忽视风险控制
一方面,大和生命在高风险经营模式下无视风险的存在。日本保险行业在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破产风潮的洗礼之后,在经营上都表现得十分谨慎,重视投资风险的规避,日本的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也一直采取保守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但大和生命在同行业中却属于高成本经营,为追求利润而过度依赖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商品。在其投资组合中,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等另类资产所占比例偏高,约占其投资组合的30%,而日本其他寿险公司对此类的高风险投资多占投资总量的5%以下。眼前的丰厚利益导致忽视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管理层的盲目自信葬送了大和生命的性命。其社长中园武雄有多年资本运作经验,对其投资策略过于自信。即使在次贷危机爆发导致财务陷入困境时,公司仍自信能够自救。然而正是这种自大思想致使大和生命的投资组合策略近乎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一场豪赌。可惜金融市场的连续动荡早已注定了赌徒的下场。
3.偿付能力随企业规模扩大而降低
大和生命在2008年3月末的财务报告显示,作为衡量财务安全性指标的偿付准备金率为555.4%,远远低于日本寿险900%的平均值,而9月份这个数字骤降为26.9%,令业内人士感到吃惊。众所周知,偿付能力不仅是保护投保人利益的警戒线,更是保险企业财务安全指示器。此时,破产危机已是一触即发。事实上,大和生命在破产前一直谋求公司上市,从而采用激进投资策略以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负债也在日益攀升,资金利用率过高,导致资金流动性差,偿付能力急剧下降。加之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海外投资大幅缩水,降至26.9%的偿付准备金率已不足为奇。
(二)外部因素
1.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巨大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促使大和生命的病因凸显,大量持有次级债成为其最大伤口。由于大和生命持有美国次级房地产债券以及美国的其他债券比例高达20%左右,去年美国次贷问题的爆发使其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资本运作不当和风险控制缺失的弊病逐步凸显出来。尽管大和公司为弥补运营成本、减少财务损失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寻求战略投资者,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并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灾难,各种自救措施已经为时已晚。其次,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涌、威力难挡,而大和生命仅仅是日本一家规模较小的人寿保险公司。经验证明,每次金融危机发生时,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加之大和生命自身存在的固有弱点,当股市下跌、信贷紧缩等一系列问题发生时,使其持有的证券价值出现大幅缩水,以至最终背负27亿美元巨债,只能沦为全球金融风暴下的殉葬品。
2.评级机构调整评级火上浇油
2008年10月1日,日本评级公司R&I(株式会社格付投资情报中心)在其发表的报告中,将大和生命的保险金支付能力级别从“BB-op”下降到了“Bop”。此时评级机构降低大和生命的支付能力级别,无异于宣告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大和生命再想试图通过借贷等其他融资渠道摆脱困境已经不太可能。至此,大和生命陷入绝境,只得放弃自主重建,宣告破产。
3.监管机构行动滞后
早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大和生命的经营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而且在2007年财务年度的报表中,已经出现了海外保险资产运用大幅度赤字的记载。但是,直到2008年9月3日,日本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厅),才开始派遣调查组进驻大和生命进行调查。这种滞后动作对于病入膏肓的大和生命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事实上,就连美国这种号称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的金融大国,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也还是空白。大和生命作为日本首家倒闭的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毙命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四、大和生命保险倒闭案背后的教训
一直以来,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日本是美国模式的追随者。现在,“美国老师”出了问题,对于被称作 “效仿西方优等生”的日本而言日子自然也不好过。尽管日本当局声称这场金融风暴对日本金融体系的影响甚微,尽管日本在最近十多年应对本土金融危机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当大和生命在日本金融界第一个倒下时,还是引发了市场恐慌。究竟金融危机背后的症结是什么,日本又能从大和生命倒闭案中汲取怎样的教训呢?
(一)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风潮在美国开始盛行,资产抵押债券(ABS)、担保债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应运而生,并受到各国金融市场的追捧,也为金融家们创造了巨额利润。然而,这些金融产品不断创造高额利润的背后却蕴藏着更高的风险。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先是将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美国抵押支持债券 (MBS),接着通过金融创新组装出ABS、CDO、CDS等一系列与次级债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这些衍生工具看似分散了美国银行体系的风险,实质上却将危机转嫁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其他投资者身上。这就好比一个烂苹果被不断包装成精美产品甚至还为其买了保险一样,在投资者之间不断买卖,甚至卖到了海外市场。而精美的包装盒子下掩盖了巨大风险,并通过杠杆操作使其风险成倍放大。市场繁荣时,投资者尽管知道存在风险,但风险并没有实质性发生,致使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但是,烂苹果始终是烂苹果,无论金融机构将其如何包装,其源头始终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当房地产市场下跌时,这些金融创新产品早已将风险链条传递到世界各地了。如此过度创新的结果:一是使许多金融产品远离原始的客户和最初的授信关系,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突出;二是使单一的初始产品信用风险渗入到许多金融产品,并通过杠杆工具将风险极为显著地放大了;三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在对风险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购入各种比较复杂的产品;四是使衍生产品交易量急剧扩张,市场整体风险也不断累积和放大[6]。大和生命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有大量次级债产品而陷入财务困难。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刺激金融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非规范化的金融创新机制可能创造出的不是利益,而是可怕的“潘多拉盒子”。
(二)投资应当回归理性
大和生命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营者资本运作不当,盲目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那么,为何一向追求“保守投资,稳健经营”的保险行业会成为日本第一个金融危机牺牲品呢?其根源在于投资者的不理性投资。首先,次贷危机爆发前,高风险衍生金融产品受到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而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使其美化金融产品且不断积累、扩散风险。由于评级机构的误导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大量海外投资者(包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吸纳了巨额高风险债券,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其次,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不断降低市场预期造成市场恐慌,促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信用危机一夜之间转化成信心危机,不仅使世界各大股票市场大幅震荡,海外投资资产急剧缩水,甚至造成世界各国联合救市都难以稳定市场信心的局面。可见,金融危机背后的信心危机更加可怕和难以应对。因此,保险业作为关系社会利益的行业,回归理性投资,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才是企业长期持久的经营战略。
(三)评级机构需要规范
从次贷危机的传导进程,到保险业巨头AIG破产危机,再到日本大和生命瞬间倒闭,无一不是与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紧密相连。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评级机构扮演了掩盖真相、推波助澜的角色。首先,评级机构是相关次级债券的设计参与者。在进行信用评级的同时评级机构为此类债券提供有偿的结构化设计服务,通过提供分层、信用增级等相关建议获得收益。这种行为无异于一名注册会计师既帮助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又为其出具审计报告,毫无独立性可言。因此,在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面前,为其保驾护航的高信用评级成了掩盖风险的帮凶,导致投资者非理性投资之后还得益于买到了“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其次,评级机构在短时间内调整评级造成市场恐慌。在没有预警信息的情况下,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次贷产品降低信用级别,从而引发大量低价抛售行为,市场预期加速恶化,这又促使评级机构采取进一步的降级措施,形成恶性循环。反观日本大和生命倒闭案,在评级公司调低大和生命的保险金支付级别后仅十天,大和生命就一命呜呼了,足以见得评级机构对危机的放大效应。
(四)监管机构监管效率不高
一方面,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失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蔓延。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也催化了市场的无序行为。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号称具有多层次、多种类、全方位等特征,然而,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却将其监管问题暴露无遗。主要包括:第一,监管领域存在空白,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直接导致各类高风险衍生产品市场无序发展;第二,监管部门繁杂重叠,标准不一,造成没有任何一个监管机构能够有力控制金融风险的局面;第三,过于注重套利行为而忽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弱化了金融监管的职能;第四,监管滞后和监管部门行动过慢,进一步引发危机蔓延;第五,规则导向下对被监管行为描述过细,难以适应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并且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在引导全球市场稳定、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责任。日本作为美国模式的跟随者,尽管不应苛求其金融监管机制优于美国,但在此次大和生命倒闭案中也应吸取教训,辩证地对待美国模式,制定适合自己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对保险业这种涉及公众利益的行业,更应强调政府监管职能的有效性。
(五)经济全球化造成金融风险跨国传染
从大和生命倒闭案不难看出,金融风暴已经殃及亚洲等国,而且是从银行向保险业传导。而这场发源于美国本土的金融危机,为何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到世界各国的金融行业呢?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金融家们的趋利性和风险规避性,即为了从次级抵押贷款上获得高收益低风险将其包装成衍生金融产品,吸引了海外投资者大举买入,从而分散自身风险。同时,也因为杠杆操作的放大效应使得本土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这种“多米诺骨牌”现象可视作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发挥的负面效应。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被紧密联结成一个整体,并发展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甚至没有参与“次贷游戏”的国家也会在全球化形势下难逃厄运。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发行世界货币的国家,而且在货币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美元汇率波动可以将危机散播到世界各地。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也使其不像其他地区性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那样能在短期内爆发出来,其掩盖性更强,孕育时间更长,且破坏性更大。因此,如何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似乎更值得保险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来深思。
五、大和生命保险倒闭案对中国保险行业的启示
日本大和生命的倒闭引起了中国保险业的普遍担忧,认为保险企业可能较银行受累更重。在AIG深陷绝境时,中国保险行业还普遍持乐观态度,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企业影响甚微,但日本大和生命的倒闭,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评估金融危机的严重性。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认为,由于中国的保险行业相对银行业更加开放,受影响可能更加具体,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方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情况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其在中国业务,甚至整个中国保险行业[7]。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表示,保险监管部门和相关保险公司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风险可能向中国保险业传导[8]。日前,保监会又紧急召开保险市场形势分析会,并针对目前保险市场面临的全球金融动荡环境传达系列工作部署。会上强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中国保险业必须加强全球金融动荡对国际国内保险市场影响的跟踪分析,及时研判,有效应对[9]。
中国虽然远离风暴中心,但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浪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与日本相仿,中国在近年来的金融改革中,也在复制美国模式。尤其是保险行业,发展速度和开放程度相对较快。尽管由于政策壁垒等因素致使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相对不大,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势必要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从美日金融系统出现的问题中,中国保险业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
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在中国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员,也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受益良多。如组织形式创新、保险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保险服务创新、推销方式创新等等,都是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完善。目前,虽然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各国金融领域,甚至部分批评者认为金融创新搞垮了世界经济。中国保险行业面对金融创新的各种质疑应该辩证对待。一方面,仔细分析各种金融创新的利弊,全面完善保险创新的缺陷,发挥创新优势,避免矫枉过正,使各类金融创新在保险业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发创新产品,将保险创新(尤其是本土创新)继续下去,切不可由于惧怕创新而因噎废食。
(二)审慎有序地开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特别是海外投资渠道
目前,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资本市场动荡这一系统性风险,而风险敞口则主要存在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方面[10]。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保险企业对海外市场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对各种海外投资跃跃欲试。然而,从大和生命海外投资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保险企业应该学到:要审慎有序地迈入国际市场,借鉴与批判相结合地学习发达国家模式,切不可盲目冒进,否则可能引火烧身。
(三)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处理好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从大和生命倒闭案中不难发现,企业激进的投资行为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源于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的不健全。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中国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尤其混业经营、跨国经营、合资经营的企业)也同样面临类似情况。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回归稳健经营、理性投资的经营理念才是长久立足之本。因此,首先,中国保险企业应建立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防止因投资过度而导致偿付能力下降等危险,当风险过大时能够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帮助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其次,应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当由风险造成的损失预计能够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及时采取控制策略和止损措施,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另外,还应该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这是企业防范风险、优化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也是规避风险的第一道保护伞。
(四)推进评级机构向公允性、独立性及专业化发展
从次贷危机看来,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成了金融危机的帮凶,致使一向谨慎投资的保险业也在高评级的迷惑下涉足高风险衍生金融产品。评级机构在危机酝酿时,推波助澜;危机爆发时,落井下石,以至于备受质疑和谴责。对于刚刚兴起的中国评级业来说,如何规范行业行为、完善评级机制更加值得研究和思考。首先,应该保持信用评级的公平公开公正,即公允性;其次,应保证评级机构及其职员的独立性,避免与金融机构合谋的现象发生;第三,进一步推进评级机构的专业化,不断提高评估水平,始终保持专业化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对投资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评级机构。
(五)提高政府监管绩效
政府监管应突出重点、张弛有度、与时俱进。诚然,中国保险企业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直接损失不大,应得益于中国监管部门的保守政策,然而反思日本监管部门对保险企业一向也保持谨慎态度,为何仍然不可避免大和生命的倒闭厄运?日前,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房永斌表示,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来源更多、传递更快、破坏力更大,保险监管防范风险的责任比以往更重,任务更加艰巨[11]。因此,政府机构对保险业的监管应做到有张有弛,既不能紧抓不放设置重重壁垒,又不可急功近利地将中国保险业推向世界市场,否则,都将影响甚至阻碍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首先,监管部门应将监管职能准确定位。监管重点应放在保证投保者利益上,严格控制保险企业的偿付风险。其次,对业务监管应张弛有度,保持保险市场的健康活力。另外,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应与时俱进,避免出现监管空白,防范监管漏洞带来的道德风险,做到监管到位,而不越位、缺位、错位。
(六)积极防范全球金融风暴向中国保险业传导
从大和生命倒闭案反观中国保险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融风暴已逼近中国,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具体分析,国际风险向中国保险业传导途径可归纳为:第一,境外股东传导,主要影响由境外金融机构参股的保险企业。第二,证券市场传导,主要影响重仓银行股的企业,即在金融风暴下银行股大跌致使保险企业受损。第三,海外投资传导,主要影响涉足海外投资业务的企业。第四,国内投资传导,主要影响在国内受金融风暴影响的企业中参股的企业。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保险业由于政策壁垒较多,对境外金融风险的传导相对较弱,不会对保险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居安思危才能屹立不倒。中国保险企业应该保持谨慎态度,时刻关注潜在风险,积极应对各种负面影响,防止日本保险企业倒闭悲剧在中国重演。
[参考文献]
[1]韩杨.日本首家金融机构倒闭央行或重启银行救援法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11.
[2]陈天翔.日本生命保险研究所沙银华:大和生命倒闭不会“传染”[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15.
[3]赵萍.总负债27亿美元 日本大和生命保险破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11.
[4]陈华.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安排[J].山东经济,2007,(5).
[5]郑育颖.日本大和生命的资本运作[N].中国保险报,2008-10-17.
[6]衍生品的“高杠杆”带来高风险[N].楚天都市报, 2008-10-1.
[7]赵怡原,毛欢喜.保险业受累金融危机更大 刘明康、吴定富连敲风险警钟[N].每日经济新闻,2008-9-26.
[8]黄蕾.郝演苏:警惕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保险业传导的四种路径[N].上海证券报,2008-10-7.
[9]保监会召开保险市场形势分析会[N].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circ.gov.cn,2008-10-24.
[10]朱成碧.保险资金投资收益预期下调 年内平均收益率约4%[N].证券时报,2008-09-24.
[11]朱周良.诺奖得主:美国次贷危机应归咎于政府监管失误[N].上海证券报,2008-07-14.
Abstract:On October 10, 2008, Yamato Life Insurance Co. unexpectedly declared bankruptcy. This is the first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Japan collapsing in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It was a sign that the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was coming to hit Asian insurance businesses. Yamato Life′s bankruptcy has sounded a wakeup call for the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se, the paper summarized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Yamato Life′s bankruptcy, and lessons to be drawn. What can be learned by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was multiple: properly dealing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prudent and stepbystep opening up of overseas investment channel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risk warning and control mechanisms; promoting creditrating agencies towards fairness,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ing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performance; actively guarding against transfer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etc.
Key words:Yamato Life; insurance; financial turmoil; indication
[编辑:沈雨青]保险研究2009年第2期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