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分析与政府作用研究

王新军  朱水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保险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的交易及规模都是由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共同决定的,而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既缺乏有效需求又缺乏有效供给。通过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农民及政府的行为分析,可知农业保险可以提高农民的期望财富量,政府补贴可以有效刺激农业保险需求和激励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为有效地解决我国的农业保险中存在的供求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期望财富量;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12-0047-05

    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保险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的交易及规模都是由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共同决定的,而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既缺乏有效需求又缺乏有效供给。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也直接承受农业风险,是农业保险市场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之一。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否选择农业保险,不仅取决于其预期成本,还取决于其预期收益,也就是农业保险能给农民所带来的真正保障水平。由于农业保险费率高而预期收益较低,并且我国农民收入相对偏低、购买力不足,农业保险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而不是现实有效需求。我国农村主要采取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农户经营规模小,经济行为独立决策分散,很难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体统一整合。同时,农业风险事故波及面广,农民自身难以通过有效途径分散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超小规模的经营结构加剧了农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国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特别是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由于受支付能力的约束及农业本身的低预期收益的限制,我国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
(二)有效供给不足
商业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大数法则经营保险业务,而农业保险难以满足此要求。只有在充分大的区域范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农民参加,大数法则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才会经营农业保险。而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率,且我国农业保险开展时间短,保险公司经营水平较低,几乎不能满足大数法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厘定费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无论纯保费确定多少,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费率设定过低,保险公司将无法接受,因为在成本以下接受投保意味着经营亏损;如果费率设定过高,则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农民进行投保。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低收益甚至负收益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导致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市场。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相匹配的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王新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供职于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朱水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保险专业研究生。
二、农业保险中农民主体行为分析
经济学中对有风险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时,经常用到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我们参照冯.诺曼一摩根斯顿模型,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来判断农民的风险行为。
(一)单个农民的期望效用
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无论是确定条件或不确定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期望效用最大化。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农民并不能确定最终结果,所以,他只能根据自己的预测事先作出最优决策,以最大化他的期望效用。张敏(2007)[2]提出了对于单个农民主体的保险行为L={P, (1-P), Wl, W2},其保险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U[P, (1-P), Wl, W2])}=PU(Wl) +(1-P)U (W2)(1)
其中,Wl, W2,分别为发生风险和不发生风险时农户的收获量,P和1-P分别为Wl和W2发生的概率。农民的期望效用函数是他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加权平均数。由于期望效用函数的建立,对在不确定条件下农民所面临风险的行为分析,就转化成了对农民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分析。
(二)农民的投保行为分析
假定投保人是风险规避者。而张敏(2007)[2]在《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和模式探讨》中对无政府参与下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着重探讨分析政府参与下的农民投保行为。
这里利用模型分析在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情况下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农民购买保险的行为决策。假定:某农民的初始农田财富为W元,他面临着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发生自然灾害概率为P,损失为L元。如果该农民以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减少自己可能遭受的自然害损失,则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后,保险公司会支付给他Q元的保险金额,他必须先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购买费xQ元,政府给予其一定补贴,假定保费补贴比例为a,其中,x为保险公司规定的购买每元保险金额的保费,则农民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的行为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Max{ PU[W-L-(1-a)xQ+Q]+(1-P)U[W-(1-a)xQ])(2)
其中:[W-L-(1-a)xQ十Q]为农民投保以后在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W-(1-a)xQ]为农民投保以后不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农民应如何选择最优的保险金额Q,以获得最大的期望效用呢?
令y=(1-a)x,则农民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U′[W-L+(1-y)Q](1-y)-(1-P) U′[W-yQ]y=0
即:
PU′[W-L+(1-y) Q]/(1-P) U′(W-yQ)=y/(1-y)(3)
对于保险公司,由于政府补贴直接给予农民,其行为与政府不参与时并无区别。如果发生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将收入(xQ-Q)元:如果不发生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将收入xQ元。假定保险公司的成本为零,则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为:
(1-P) xQ+P(x-1)Q
假定保险公司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每个保险公司的长期利润为零,于是有:
(1-P) xQ=P(1-x)Q,
这意味着x=P,保险公司规定的每单位保险的购买价格x等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P。因此如果灾害发生的概率P越大(或越小),则保险公司所规定的每单位保险的购买价格x也就越高(或越低) [2]。
把x=P 代入一阶条件式 (3)中,可得:
U′[W-L+(1-y)Q]/U′[W-yQ]=(1-a)(1-x)/(1-x+ax) <1(4)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在无政府参与时农民选择的最优保险数量下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等于自然灾害不发生时的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2],而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情况下,农民所选择的最优保险数量会使得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小于自然灾害不发生时的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这说明政府对农民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对待风险的态度。  
2.一方面,由于农民受到政府补贴,农民实际支付的保险金额小于财产的期望损失,所以当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后所拥有的稳定财产量大于不投保风险时的财产期望值时,农民就会扩大自己的投保对象及其范围.另一方面,不管风险是否发生,农民都可以确定得到更多的货币财产量,提高对保险的有效需求。
三、农业保险中政府的行为分析
(一)农业保险中对政府行为的基本假定
首先,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做两个基本假定[4]:
1.追求效用最大化。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但是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受到财政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在一般情况下,政府总是尽可能地实现整个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尽管随着约束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的经济行为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是政府经济行为的一般特征。
2.有限理性。政府在决策或解决问题过程中,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及政府认知能力有限,政府做出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二)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推动政府为农业保险补贴
农业保险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如图1所示,假定不存在农业保险时,农产品的供求平衡是S0-D, A是平衡点,Q0是农产品的均衡供应量。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P1APo,生产者剩余为PoAO,整个社会的福利为P1AO。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后,由于农业保险有助于增加产品供给,必然会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使供给曲线下移到S1的位置,均衡价格为P2,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oABP2,生产者剩余由原来的PoAO变为P2BO,其增量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但对整个社会而言,整个社会的福利变为P1BO,福利的增量(△ABO的面积)总是正值,说明引进农业保险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而社会福利增加量取决于供给曲线S0向S1移动的程度,即农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图1农业保险的供求曲线
以上分析表明:保险公司可能并不得益,农户在一定阶段可获得利益,而整个社会福利最终是增加的。可见,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农业保险赔付率和经营成本较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亏损严重,私人边际成本高于社会边际成本。由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可知,当存在正外部性时,应该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进行补贴,使私人收益加上补贴后等于社会最佳产量时的社会收益,从而使该产品的产量提高至社会最佳产量[4]。农业保险的这个结果要求政府建立农业保险计划,因为保险公司主要是从农民那里收取保费,仅仅是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种组织。政府作为社会权利的代表,完全有权力通过征税或其他的方式获取财政补贴资金,也能够严格和规范农民投保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政府应当主导一种机制将部分消费者剩余以补贴的方式转移给生产者,促使农产品在更多数量、更低价格上获得新的平衡,社会福利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政府在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分析
1.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与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样,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
2.政府的财政激励作用。农业保险制度的运行,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更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激励,政府在农业保险金筹集中,要直接承担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及其服务对象提供适度的管理费用补贴、保费补贴、巨灾赔偿和优惠政策,可以鼓励农民积极投保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使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相互保障。
3.政府的法律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贯彻实施,政府应该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利用其强制力就农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筹集与支付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法规,对农业保险中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责任和义务加以细化,使他们在这个体系范围内有效地从事活动,以使各主体行为规范有序,有章可循。政府还应充分利用其在政治力量和资源配置权力上的独特优势,改善和扩大农业保险。
4.政府的监管作用。政府监管是农业保险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农业保险政策和法规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提高农业保险效益,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监管体系,在对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检查监督时,一是要对农业保险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二是要对农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四)政府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特征及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及监管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
1.应尽快对农业保险立法。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予以扶持。我国很多商业性保险公司对涉足农业保险领域存在顾虑,很大程度上缘于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政府应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保障范围、保障程度、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政府应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对农作物耕种面积规模较大的农户,强制其参与保险。为了提高农户的参保率以刺激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对于不参保的农户政府可以不给予福利计划。我国农业保险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必须加大试点力度,获取更多数据,以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
3.政策性保险需要不断创新经营手段,充分挖掘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设计贴近农户需求的保险产品,如规模大、易管理、高风险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可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力量,促使农民统一参保。
4.由于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对于保险政策、经营风险、费率制定等方面的顾虑,很多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领域。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外在利益,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四、结束语
从保险的政策性内涵与特征来看,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且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效供给及需求不足、难以商品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赔付率居高不下,使得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可以使农民得到低成本、多品种的保险商品并且给农民带来最大的效用。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各类风险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商品“准公共品 ”的性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蜀君,杨若冰.建立我国农业保险政策支持的经济学分析[J].宏观管理,2008,(2).
[2]张敏.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和模式探讨[J].研究生学位论文库,2007.
[3]黄正军,黄亚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分析——以农民对待风险的行为效果为例[J].重庆 文理学院学报,2008,(6).
[4]冯文丽,林宝清.我国农业保险短缺的经济分析[J].福建论坛.2003(6).
[5]孙颖士.中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论文选[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6]黄英君.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J].金融与保险,2006,(3).
[7]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2005,(4).
[8]陈玲.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5,(7).
[9]龙文军,吴良.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经验[J].世界农业,2002,(3).
[10]刘荣茂,刘妍.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5,(1).
[11]龙文军.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现状[J].中国保险,2007,(1).
[12]陈盛伟,史建民.省域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理论思考——以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例[J].农业经济,2006,(2).
[13]Chambers H. Insurability and Moral Hazard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monics,2003,71(3): 604~616.
[14]Goodin,Barry K•Problems with Market Insurance in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

Abstract:The turnover of insurance commodities in the market is decided by effective demands and supply like other commodities, but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is devoid of either effective demands or effective supply. By the behavioral analysis of farmers and the government wh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c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an enhance the expected wealth of farmers, and government subsidy can stimulate effective demands and supply for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paper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demands and supply problem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surance; behaviors of parties involved; expected wealth; government function
[编辑: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