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集团县域保险占比五成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日前透露,县域保险保费占公司全部保费的比重已经达47.23%。
杨超近日撰文表示,中国人寿在大力巩固和发展城市业务的同时,加大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发力度,积极办好失地和外出务工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有效解除了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问题,中国人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已在全国9个省、43个县开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累计参保人数超过1500万,有效减少了政府的负担,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现象。
(中国证券报 2007-03-26)
股权为媒 国寿广发行进入“蜜月期”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与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确立双方的全面战略合作。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银行卡业务、资金合作、电子商务、客户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作等广泛互利的领域进行合作。
据悉,2006年12月,在广发行成功改组后,中国人寿、花旗集团和国家电网并列为广发行第一大股东,各持广发行20%的股权。
(投资快报 2007-03-27)
太平人寿06年首度盈利 投资收益率达8.7%
日前中保国际公布的年报显示,其旗下的太平人寿在开业5年来首次实现盈利,去年实现净利润3.13亿港元,相应地,太平人寿去年总投资收益率达到了8.7%。
数据显示,太平人寿的保费由2005年的73.5亿港元增长47%,达到108.2亿港元。其中,由个人代理分销的保费去年增长74.8%,达15.1亿港元,团体寿险保费增长18.2%,达14亿港元。
除了保费上涨迅速以外,太平人寿投资收入大幅度提高。公司2006年投资收入总额达到了19.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53.4%;2006公司总投资收益率达到了8.7%,而2005年的收益率为4.3%。太平人寿表示,国内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投资收益的快速增长,是公司去年投资收入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证券时报 2007-03-29)
太平养老增资3亿元 众险商逐鹿养老市场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正瞄准养老市场。据了解,太平养老保险将增资3亿元。太保、泰康、海康、新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也有建立养老保险公司的计划。
据了解,目前海康保险股东荷兰AEGON保险集团也正在与中海油酝酿合资组建一家专业保险公司。据了解,这家公司将致力于寿险领域的发展,而不会涉足财险领域,其中养老金年金业务将可能是基本方向。
此外,太保以及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也传出将筹备养老保险公司的消息。
保险公司纷纷排队试水养老险,源于养老金市场的诱惑以及激烈的竞争。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养老保险体系的人口数量已达1.06亿。
有关人士表示,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有较快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仅有平安、太平、国寿3家保险公司成立了养老保险公司。分析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排队试水养老保险市场,将打破目前由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三家独占的局面,养老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法制晚报 2007-03-29)
太平养老签约400余家年金客户
作为中国第一批企业年金法人受托管理机构,截至2007年3月下旬,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标准企业年金合同的客户已超过400家。目前受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合计超过30亿元,缴费和即将缴费的客户合计近1600家。
太平养老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专营养老金管理机构,企业年金受托管理和投资管理是公司唯一业务。公司拥有两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既是法人受托机构,也是投资管理人。自2006年9月12日起,该公司开始了正式标准化的投资管理运作。
至2007年3月下旬,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汇总投资回报率为20.19%。其中,避险基金回报率为9.97%,成长基金回报率为23.2%;同期的路透年金指数收益为15.5%(包括权益类投资)和0.7%(不包括权益类投资)。
(中国证券报 2007-03-30)
中德安联获批增资4.5亿 总资本金达10亿
3月19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准,将原有资本金从5.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10亿元。此次增资由安联集团与中信信托同比例增资,增资完成后,安联集团仍旧持有中德安联51%的股权。
2005年10月,中信信托从大众财险手中接过安联合资公司49%的股权。此后的一年半时间内,中德安联四次增资,一反中德安联(原为安联大众)1999年成立时的低调作风。
中信信托的入驻,开启了中德安联扩张的步伐。2006年,中德安联先后将触角伸至浙江、四川,在15个城市开展业务。据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孟建安透露,中德安联计划于2007年年底将业务扩展到25个城市,2008年底将分行总数扩张到15个。
中德安联江苏分公司已于今年1月获批设立。未来两年内,中德安联的扩张速度将是过去7年的10倍。
根据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合资保险公司每开设一个分公司,须增加注册资本2000万元,资本金不足曾经是原安联大众无力拓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建安表示,逐步增加资本金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未来,中德安联将根据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公司偿付能力的要求稳步提高资本金。
2006年,中德安联的保费收入达到12亿人民币,增长幅度超过300%,在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排名第四。对此孟建安表示,股东双方将继续为公司业务提供全力支持,并致力于长期的合作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07-03-30)
中保康联股权生变 首钢集团欲接力国寿
急于兑现“三年内消除中保康联与中国人寿之间任何竞争”承诺的中国人寿,正在为中保康联另觅婆家,中保康联股权变更事宜风云再起。4月1日,中保康联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中保康联的双方股东中国人寿、澳洲联邦银行已经成立了股权转让小组,为股权变更事宜负责。这场股权转让的谈判最快应该在今年年内完成。
先后有上海国际集团、首钢集团以及各知名民营资本、银行金融机构等相继表示有意接盘中保康联,并与中国人寿进行了前期的洽谈工作,但由于在转让价格上存在分歧,股权转让事宜一直停留在商谈阶段,并无实质性进展。而当一路进展顺利的上海国际集团因社保案而被迫搁置这项谈判后,中国人寿开始为中保康联另觅婆家。
目前,有传闻称,首钢集团将有可能以至少3亿元的价格接下国寿手中所有的股权,而台湾人寿也将可能接盘中保康联外方股东澳洲联邦银行股权。对此,中保康联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公司方面还没有获得任何有关新股东接盘的确切消息。
事实上,首钢集团从中国人寿表示有意抽身中保康联以来就一直参与其中,并与中国人寿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当上海国际集团接盘事宜临时生变后,已经持股生命人寿的首钢无疑成为国寿的理想选择。而从首钢集团发展战略总体构想来看,控股保险企业也成为首钢大力发展非钢产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一步。分析人士表示,如果首钢真的能接盘中保康联,也不失为一桩好姻缘。当然,首钢还面临着以何种形式接盘中保康联等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于2000年6月在上海成立,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是国内第一家中澳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共同组建而成,其中中方持股51%,澳方持股49%。业内普遍认为,尽管目前中保康联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并不高,但是,中保康联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相对健康。而根据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保康联保费收入已增至近2.9亿元,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证券时报 2007-04-02)
国民人寿被告侵权 判决停止使用国民商标
对于成立仅一年多的国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人寿”)而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7年3月16日做出的一纸终审判决书无疑让他们品尝到了苦涩与无奈的滋味。
2006年3月,北京国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代理”)一纸诉状把国民人寿告上法庭,称国民人寿侵犯其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要求后者停止使用“国民”二字,并赔偿前者经济损失250万元。至此,这两位同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上、相隔仅200多米的邻居便开始了一场关于“国民”的知识产权之争。
2006年5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该案件,判决书中称:国民保险代理公司与国民人寿保险公司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方面确有不同,但是两者均与保险业务密切相关,提供服务的对象基本一致……故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他们在认知国民人寿保险公司时,极易认为其与“国民”商标以及国民保险代理公司存在某种关联关系,以至对国民保险代理公司与国民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来源产生混淆误认。基于相关事实及法律,北京市一中院认定国民人寿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国民人寿停止使用“国民”商标,并赔偿原告国民代理经济损失40万元。
国民人寿不服判决,随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请了上诉,上诉理由与一审时的答辩理由基本一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06年10月11日公开审理了国民人寿的上诉,并于2007年3月16日做出终审判决,基本维持了原判,只在赔偿金额上做了部分调整。
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两家公司的这场“国民”角力也给一直以来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时报 2007-04-03)
中保国际去年扭亏4.33亿港元 净利润5.11亿港元
3月26日,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扭转上年亏损4.33亿港元的局面,实现净利润5.11亿港元。
数据显示,中保国际去年毛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达123.73亿港元,较上年增长43.7%,投资收入净额为11.90亿港元,增长64.7%。已变现及未变现投资收益净额分别为5.60亿港元和6.34亿港元,增幅分别高达7.9倍和30.1倍。
公司董事会主席冯晓增表示,期内旗下各类别业务盈利均有改善,其中再保险业务对股东净利润的贡献为3.96亿港元,人寿保险业务的贡献为1.57亿港元,财产保险业务的贡献则为337万港元。各分类业务盈利增长,主要受保费持续上升及投资回报强劲带动。
冯晓增还指出,2006年全球金融及投资市场,特别是中国内地及香港股市产生了超过平均水平的回报。虽然未来年度不大可能重现去年的投资回报水平,但中保国际专注发展投资业务,将使公司每年可产生持续、稳定投资回报,这也是公司来年的首要任务。
(中国证券报 2007-03-27)
国家电网冲入保险业 英大泰和财寿险筹建
3月26日,国家电网表示,国家电网作为主发起人的英大泰和财险股份公司与英大泰和寿险股份公司正在筹建。此举使国家电网成为继中石油、中海油后又一家进军保险业的国企。
其中,英大泰和人寿注资资本6亿元,业务涉及传统人寿、人寿保险新型产品、传统年金保险、年金新型产品等。
国家电网金融资产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两保险公司正在进行各项筹建,力争2007年正式开业运营。他没有给出开业的具体日期,也没有解释国家电网为何进入保险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电网将成为上述两家保险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2位的企业,国家电网资产规模12141亿元,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业务资源,无疑为两家保险公司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
(京华时报 2007-03-27)
我国第一批非寿险精算师通过认证资格考试
3月26日,由中国保监会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7年中国精算师颁证仪式在京举行,22名非寿险精算师通过认证资格考试,成为我国首批非寿险精算师。
本次仪式上共有34人获得中国精算师资格,189人获得中国准精算师资格,其中包括22名通过资格审核和认证考试的第一批非寿险精算师和17名经由常规考试产生的1非寿险准精算师。
(经济参考报 2007-03-27)
副总以上变动频繁 外资险商集体人事动荡
中国保险业20多年来人事最为“动荡”的时期悄然而至。继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高管走马换将风波之后,又有三家洋保险商——信诚人寿、友邦保险、中航三星的高管变动已获核准。
此外,还有多家保险商一把手的资格任命正在审批之中。
3月26日,中国保监会证实,中航三星人寿首任“掌门人”徐彦东已经结束其短暂的任职,他的接替者为姜玉圭,姜玉圭将担任中航三星人寿董事、总经理。而中宏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卓杰将转投美国友邦保险,财务出身的他将成为友邦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
信诚人寿北京分公司高管也面临“大换血”。信诚人寿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志男升任总经理,甄瑞安、刘震出任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之职,而张颖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首创安泰人寿原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叶斯纬将出任总公司经纪代理渠道部门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经纪代理渠道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他的工作则将暂时由总经理董宏良直接负责。
而中美大都会也传出人事变动的消息,不过还尚待确认。据称,原大都会集团国际部退休金业务负责人Brent Bell将取代齐莱平出任中美大都会CEO;此外,作为中美大都会与联泰大都会直接汇报人的大都会人寿亚太区CEO,也将由Andy Oleksiw接任。
而据了解,保险业发达的上海也频频爆出人事变动——三星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白大为和金盛人寿保险公司执行副总裁赵晓夏,前者目前任职永诚财产保险公司副总裁,后者将出任海尔纽约人寿总经理。
(北京晨报 2007-03-27)
华康2年后赴美上市 保险中介酝酿国美模式
在保险业,“国美”模式有望复制。3月28日,总部位于广州的华康金融同时开业广东、湖北、湖南、四川四家省级分公司。华康金融CEO汪振武表示:目标2009年赴美上市!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预测,2010年国内保险中介机构将超过3000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引入“风险投资”概念的还只有华康一家。“首期投入2500万美元”!IDGVC合伙人杨飞透露。尽管在风险投资领域,成功投资了携程、百度、搜狐、腾讯、金蝶的IDGVC大名鼎鼎,但并无投资金融领域“前科”的IDGVC与华康的联袂出场,仍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而按照保监会相关统计,2006年全国总保费收入5641亿元,其中保险中介渠道(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费收入23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4.13%。保监会预测,到2010年中介渠道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保费收入的10%。
“华康将以每两个月开设一家省级机构的速度迅速扩张,将网络铺向全国。2007年华康全国省级机构将达到10个,保费收入1亿元。两年内,华康将通过自建、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10个省,占所进保险中介市场20%的市场份额。到2009年,华康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汪振武称。据了解,2006年7月成立的华康到目前为止,已经与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中英人寿、美亚保险、安联大众、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0年,台湾只有2.1%的保费收入来自中介渠道,而到2005年底,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5%-18%。目前,台湾已经有两家中介公司的排名,可以与15大寿险公司相提并论。”中英人寿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吴锡麟指出。
(羊城晚报 2007-03-29)
受集团审计影响 中再二次改制挂牌延期
据悉,受集团审计工作的影响,原定于3月底完成的中再集团二次改制挂牌时间延后。
据悉,中再集团原定于3月完成二次改制工作,并于3月28日正式挂牌。对此,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集团正忙于审计工作,并且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正式的改制挂牌工作与市场预期的时间有出入。
该人士表示,中再集团正在接受来自国家审计署的一次全面审计工作,而这将是中再集团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审计工作将围绕中再集团2006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以及经营合规性、风险控制、偿付能力等进行,这也是集团正式改制前的一次全面“体检”。“审计工作将从集团和六大子公司的总部开始,向基层深入,因此,审计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完成。”该人士表示。而除了国家审计署派驻中再集团进行审计之外,中再集团此前还聘请了普华永道对公司进行审计调查,另聘请了中信证券等为公司改制以及集团上市做准备。
据了解,在2003年12月,中国再保险公司实行了第一次改制,组建了集团公司,将中国再保险公司分解为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并发起成立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2006年底,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再集团注入40亿美元资本金的方案获批。业内人士表示,只有当汇金完成了向中再集团40亿美元的注资,中再集团的二次改制、挂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够成为现实。据悉,汇金注资40亿美元除了补充中再集团的注册资本金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国有资本在二次改制过程中对中再集团的控股地位,使中再集团改制能够按照预定轨道进行。据悉,二次改制完成后,汇金将持有中再集团92%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财政部将持有其余8%的股权。
(证券时报 2007-04-03)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的行业规范正式启用
4月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召开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及《使用规范》新闻通气会,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王宪章会长宣布保险行业于即日起开始使用统一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完成了我国首个保险行业统一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以下简称“重疾定义”)的制定工作,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重大疾病保险的行业规范性操作指南——《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使用规范》”)。2007年3月2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重大疾病保险工作会议,各相关保险公司在会议上一致同意,自《使用规范》发布之日起开始使用行业统一的重疾定义,按照《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开发和管理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产品,并于2007年8月1日前完成使用行业统一定义的各项工作。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本次制定的《使用规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在重疾险中,保险期间包含成年人阶段的重疾险业务量最大,因此,在此次工作中,根据成年人重疾险的特点,对重疾险产品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的表述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第二,明确要求保险行业使用统一的重疾定义后,保险期间主要为成年人阶段的保险产品,若以“重大疾病保险”命名,其保障范围必须包括25种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6种疾病。
从国际经验来看,重疾险所保障的多种疾病中,发生率和理赔率最高的疾病有三至六种,这些疾病对重疾险产品的价格影响最大,因此,《使用规范》要求重疾险须包括6种主要疾病:(1)恶性肿瘤—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2)急性心肌梗塞;(3)脑中风后遗症—永久性的功能障碍;(4)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须异体移植手术;(5)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须开胸手术;(6)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须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手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已经售出的大多数重疾险产品包含这些疾病保障责任。
第三,对重疾险产品涉及到的保险术语制定了行业标准。
第四,对重疾险的相关除外责任进行了规范。
第五,对重疾险条款和配套宣传材料中所列疾病的排列顺序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六,借鉴2006年4月由英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版《重大疾病保险最佳操作指引》的经验,对重疾险宣传材料中的疾病名称进行规范。我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对此进行规范的国家。
我国是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之后第四个制定并使用行业统一的重疾定义的国家。在进行这项工作中,我国率先采取了保险行业与医疗行业共同制定的工作方式。知名医学专家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参与重疾定义制定工作。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医学经验,重疾定义的表述更加清晰、严谨、准确。
使用行业统一的重疾定义及《使用规范》,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比较和选购重疾险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自行积累重疾险的经验数据,着手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数据难题,促进健康保险产品自主创新。
(中国保监会网站 2007-04-03)
大地保险一季度保费24.2亿 同比增长81%
近日,大地保险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大地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81%。大地保险总裁蒋明表示,公司力争完成保费收入100亿元的目标,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在农业险、责任险、健康险、信用险等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继续推进车险全国通赔工作,建立“大地在线”电子商务直销平台。
从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大地保险的非车险和人身险业务占比,较去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占比为8.4%,稳居10亿元规模以上财产险公司第二位。大地保险相关人士表示,从4月1日起,大地保险已开始正式实施省内中心支公司间通赔,客户可以在该公司任何一个指定网点递交单证、领取赔款。
(证券时报 2007-04-04)
天安保险力争年内上市
酝酿上市多年的天安保险将加快上市进程。近日,知情人士透露,天安保险计划在今年年内或至明年年初上市。但是天安保险相关人士对此并未予以确认。天安保险董事长陈剖建表示,具体上市情况将根据资本市场环境而定。此前,天安保险曾表示,公司计划筹集资金35亿元。
2006年,天安保险成立海外上市工作小组,组长由天安保险董事长陈剖建亲自担纲,总经理赵克正和副总经理张成荣担任副组长,正式着手进行天安保险的上市筹备的相关工作。目前,天安保险的工作重心已转向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内控体系,为实现上市做准备。
天安保险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天安保险一直运营良好,已成为国内第五大财产险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居于保险第二军团领先地位,公司已经越过了上市盈利的门槛。2006年7月,天安保险的投资研报系统、交易系统、估值清算系统、风险投资管理系统和资金托管系统开始上线运行;此后,天安保险与工商银行在代理保险、信息系统开发、融资业务、资产托管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投资资产全过程的现代化管理和全金额托管。这些工作也被认为是天安保险上市的准备工作之一。
(证券时报 200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