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成都市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曾好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 610074)


    一、成都市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保险市场总体概况
    1.市场供给主体。目前,在成都市开办保险业务的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都市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都市分公司、中国平安(产险)成都分公司、中国平安(寿险)成都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等。其中,地市级机构有2家,市区内机构有18家,郊县机构有23家。另外,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日本三井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澳大利亚国卫保险集团、加拿大宏利保险公司等外资公司在成都市开设有代表处。
    2.业务发展的总体状况。1998年成都市保费收入为161532万元,增长率为2.5%,比1997年的80.52%增长率有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财产险保费收入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而同期全国和四川省保费收入增幅则分别达14%和15.6%。从赔付情况来看,1998年赔付总额为57864万元,比1997年增长了42.81%(见表1、表2)。

成都市财产保险业务发展情况(1996-1998年)
表1(单位:人民币万元)
年度承保金额增长率
(%)保费
收入增长率
(%)赔款
支出增长率
(%)19968790000-61385-28647-19971209000037.547256418.213677528.3719981347000011.4170116-3.3842549〖〗15.7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1998年成都市保险密度为162.02元,比1997年的159.32元有所增长,但保险深度却比199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如表3所示)。

成都市人身保险业务发展情况(1996-1998年)
表2(单位:人民币万元)
年度承保金额增长率
(%)保费
收入增长率
(%)给付
支出增长率
(%)19963010000-25878-10038-199730900002.658502328.551276427.1619981371000040.78909616.9815026〖〗17.72
成都市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一览表(1996-1998年)
表3
保费收入
(万元)人口数
(万人)GDP
(亿元)保险密度
(元)保险深度
(%)1996年87304980.74869.3489.021.001997年157598989.191007.03159.321.561998年161532997.001103.00162.021.46(二)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少,不利于培育良性市场。如前文所述,仅有4家保险公司在成都市开设有分支机构。由于保险供给主体较少,在投保时可选范围就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育。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引入一些合资、外资公司以及国内其它保险公司的分支公司,既可刺激和拉动保险需求,又可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与经验,促进保险市场的培育与完善。
2.保险业务发展水平依然较低。1998年成都市保险密度为162.02元,而广州市早在1996年的保险密度已达740.8元,其差距之大,一目了然。从保险深度来看,国际上发达国家可达8%左右,发展中国家为4%左右,而1998年成都市的保险深度为1.46%。从寿险保费收入占整个市场保费收入的比重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56.1%,成都市寿险保费收入从1996年占30%左右到1998年已提高到56%左右,可谓有很大的提高,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比之发达国家如日本的78.7%,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70%,说明我国保险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保险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保险市场业务经营尚欠规范,保险公司缺乏同业意识。首先,手续费问题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手续费不但高,成为变相的保险回扣、保险好处费,而且签收手续不完备也是较普遍的现象。其次,对无赔款优待的支付也成为拉业务的手段,提前、超规定和扩大范围支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增大了保险业务成本,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再次,会计、统计制度不够严密,既不利于监管,又不利于税收。另外,各保险公司一般都从追求自身业务发展出发,对整个保险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对保险文化的培育所作的贡献却不多,事实上,加强同业意识,增进同业行为,共同将成都保险市场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才是保险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4.险种单一、产品同构现象严重。虽然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都在险种开发上花费了很大功夫,开发了许多新险种,如寿险的红利返还险种、产险的住房信贷保证保险等,但总体而言,所提供的险种仍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要,而且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也十分严重,各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相似,既无法体现自身优势,又使各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如在寿险领域,各公司就拼命抢夺少儿险市场;在产险领域,各公司的竞争也集中在财产、货运、车辆等少数传统大险种上。
5.业务迅速扩张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但各种专业人士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在近几年保险业的蓬勃发展时期,各公司为了应付业务急剧发展的需要,只能“因陋就简”,以粗放式经营抢占市场,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以换取业务量的增长。从业人员特别是营销人员,经过保险专业培训的不多,有的仅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上岗推销保险。由于一些营销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过程中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现象,极大败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二、成都市保险需求状况分析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1998年,成都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仍保持了超过9%的发展速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063.19元。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储蓄动机中保险需求十分强烈,在存款的目的中养老占9.2%,预防意外事故占7.5%,两项合计达16.7%。并且,1985年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也证实了目前我国的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是大于1的,即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保险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成都市城乡居民的储蓄情况来看,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自1979年以来一直以成倍速度递增,1998年更以202.89%的速度增长,达到619.61亿元。如果居民拿出其中的10%用于购买保险,则保费收入将达62亿元,可见,成都保险市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表(1996-1998年)
表4(单位:人民币元)
年份城市居民
人均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增长率
(%)19965700.713401.1519976046.846.073793.8811.55199864907.3339604.38
成都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情况表(1996-1998年)
表5(单位:人民币万元)
城市居民储
蓄存款余额增长(%)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64339490356372377576719975151022118.7422230092872219986196100202.89(二)风险状况和居民风险意识状况分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保险需求。就成都市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对外经济等,无一不需要保险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特别是随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和就业问题,更加强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根据《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综合调查汇总资料》显示,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分别是“社会治安”(占51.75%),“失业下岗”(占17.25%),“医疗保障”(占28.83%),“养老”(占9.67%),“子女教育费”(占28.17%),“购房”(占11.67%)等,这说明城镇居民对所面临的风险已有了较高的认识,也意味着产险、寿险、子女教育婚嫁险等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农村居民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有“社会治安”(占47.33%)、“子女教育费用”(占39%),“缺乏建房资金”(占7.33%)等,虽然其可拓展的保险空间不及城镇,但也体现出农村居民对风险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启动消费市场,要从改善消费结构入手。目前,在一般消费品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住房板块、汽车板块等就成为焦点问题。调查发现,在城镇居民中,有能力购房(包括商品房和安居房,下同)且打算在一年内购买的占2.33%,有能力但不打算购买的占3.58%,非常渴望但尚无条件购买的占39.67%。对私车而言,有能力但一年内不愿购买的占3.25%,有能力且打算在一年内购买的占0.83%,非常渴望但尚无条件购买的占33.92%。不难看出,如何运用消费信贷刺激“非常渴望但尚无条件购买的”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启动消费的关键。这就为保险公司开展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了空间。但从目前成都市住房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实践来看,由于手续繁杂等多种原因,使人们对这项业务知之甚少,信贷消费仍然没有走入百姓的生活。
三、成都市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经营方式和观念,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
保险公司要以诚为本,以优质服务巩固和扩大市场,加强宣传力度。这不仅包括完善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售后服务、先进的企业管理,还意味着在充分、翔实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险种创新与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灵活的经营策略。保险公司应在深入研究保险市场需求状况的前提下,切割并细化保险目标群,及时创造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险种,启动消费。如为私营、民营企业提供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以及产品质量险等风险转移业务;为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项目提供建筑工程险等;为不同收入阶层提供个人寿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等,还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等业务。
(二)建立健全保险中介,使保险营销渠道多元化
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保险中介的发展。保险中介不仅指保险代理人,还包括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从目前成都市的情况来看,规范和发展保险代理业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保险代理人数量的要求,还对其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对保险营销队伍而言,应该加强对其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同业合作,防止过度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
为了争取客户而出现的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等行为对各保险公司而言无异于自杀行为。因此,制订标准的手续费率,统一费率基准,才能保证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从而也最终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除了充分发挥中国保监会的宏观监管作用外,还应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中观协调作用,使竞争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本文编辑:万里虹)
[收稿日期]19991102
[作者简介]曾好,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