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国寿股份拟增资国寿资产 10月27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股份”)发布了董事会公告,称将增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关于拟增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议案》,国寿股份将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同时向国寿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增资。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增资前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国寿股份和国寿集团公司分别持有其60%和40%的股份。本次增资后,国寿股份与国寿集团公司对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将保持不变。不过,由于本次增资事宜还需要政府有关机构的批准,因此增资的具体额度等目前还具有不确定性。 (上海证券报 2008-10-28) 员工持股计划终止 信泰人寿等待外资救援 信泰人寿推行刚刚一个多月的员工持股方案已经彻底终止,导致终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持股计划难以获得监管部门通过;方案本身存在违规问题;以及来自员工内部的抵触。
而迫在眉睫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信泰人寿管理层则将目标转向了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
10月28日,信泰人寿所有A类干部均收到一封内部邮件,称“员工持股计划因故取消,所有银行借款单证均已于昨日下午在总公司文印室销毁”。
信泰人寿财务部人士透露,销毁的单证涉及一系列与员工认购股份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为持股进行贷款的书面文件,包括:保证借款合同、借款借据(五联)、确认书、出账凭条(四联)、客户信息表、借款申请书、“短信通”业务申请表、借记卡开立/升级申请书、结算账户申请书、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
员工持股计划的破产堵上了信泰人寿增加资本金的又一条出路,但增资已是迫在眉睫。
信泰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引入战略投资者正成为目前公司董事会的工作重点。信泰人寿总精算师利勃祥(Trover)在引资一事上担任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作为平安人寿第一任外籍总精算师,利勃祥曾在国内首创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在离开平安人寿后,一直频繁穿梭于香港和内地之间。
信泰人寿董事会人士透露,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价格是其中的焦点,“希望能够卖到每股6至7元钱,这在此前的保险业已有先例。”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价钱只是一个方面,对战略投资者风险的评估才是引进外资的重要环节,是否能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真正了解外资机构的发展状况和资金实力对信泰人寿这样的新公司是很大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11-04) 中再集团前三季度主营业务增8.6% 巨灾影响可控 从10月24日召开的中再集团2008年三季度经营分析会传出信息,面对今年巨灾事件等重大不利影响,中再集团1-9月保险业务收入270.85亿元,同比增长4.66%。其中,主营业务分保费收入196.66亿元,同比增长8.6%。
中再集团总裁吴高连透露,在前三季度巨灾频发、股市下跌、外汇资产贬值的不利条件下,中再集团总资产仍增长了3%,9月底达到889.90亿元。集团对中再产险、中再寿险、中国大地3家子公司合计增资103亿元,均已全部到位,资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由于加强了风险管理,集团国际经营业务在这次全球金融风险中没有受到损失,外汇风险敞口明显降低。国内经营业务虽然受雨雪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直保公司损失严重,集团承负了较大巨灾赔付压力,但由于公司购买了巨灾超赔保障,超赔摊回后将有效减少最终损失,巨灾影响基本可控。
前三季度,中再集团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中国大地非车险、人身险累计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提高,其中非车险占比达到18.8%,较去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人身险占比达到10.8%,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从前三季度分保收入占比看,业务集中度有所下降,保费结构趋向平衡。作为农业保险体系的核心,中再集团农险再保险业务在第三季度增幅达25%。此外,境外业务保费同比增幅较大,一是车险、财产险的国际分入业务比重提高,二是特殊风险的境外业务增长较快。(和讯网 2008-10-24)
投资收益下降 三保险公司季报业绩下滑 受累于A股市场和外围资本市场的低迷,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均出现了较大亏损,从而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7~9月,只有国寿实现了23.39亿元净利润,但是比上年同期亦下降了70.1%。平安和太保由于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导致7~9月业绩亏损78.07亿元和16.36亿元,而上年同期则是盈利36.16亿元和19.26亿元。
保费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国寿、平安和太保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485.95亿元、994.08亿元和76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6.69%、30.50%和41.77%。而7~9月,三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速度出现了分化。三季度国寿、平安和太保的保费收入分别为665.32亿元、301.80亿元和221.72亿元,同比增长了78.30%、35.29%和34.27%。
中金公司研究院周光指出,国寿保费增长最快的原因和其去年三季度基数较低有关。国寿2007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仅为6.9%,远低于寿险行业21.9%的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以来,银保产品销售的井喷式增长成为驱动中国人寿保费收入飙升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低利润率的趸缴型银行保险产品的热卖也显示出业务结构恶化和产品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相对来说,平安的保费收入增长较为稳健。周光认为,这与平安寿险对银保业务的有意控制有关。他特别指出,平安产险取得了明显优于同业的保费收入增长。根据三季报,平安的产险业务前三季度共计实现保费收入209.60亿元,同比增长27.2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三家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均出现了一定幅度增长。国寿、平安、太保1~9月赔付支出分别为669.67亿元、260.74亿元和126.83亿元,同比增长了13.96%、48.83%和98.03%。
大幅计提投资减值损失
虽然早在10月初,平安就发布了将在三季报中计提对富通集团投资减值准备157亿元的公告,但是从三季报来看,国寿和太保计提投资减值也相当惊人。前三季度,国寿、平安和太保所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分别为87.30亿元、172.64亿元和36.02亿元;7~9月新增计提的金额则为31.03亿元、157.25亿元和21.62亿元。
平安董事会在三季报中指出,富通集团股票的减值损失将是影响公司2008年净利润的最大因素。公司对富通集团的总投资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在三季报中公司已经将截至9月30日的市价变动损失186.11亿元中的157亿元转入利润表中确认减值损失。截至昨日布鲁塞尔时间14:00,富通集团股价已经跌至0.854欧元,平安238.74亿元投资只剩下不到10亿元,亏损幅度超过95%。
而在三季度,国寿和太保则加强了基金投资。9月30日,国寿共计持有50.67亿份嘉实300、20.69亿份博时富裕、18.14亿份易方达50指数和12.86亿份大成沪深300,但在三季度,他们的净值跟随大盘一道下跌,从而也给国寿造成了巨额浮亏。
对于其他股票类投资,国寿在三季度并未大幅减持。在三季度市场的暴跌中,国寿证券投资缩水非常严重。
由于国寿将大部分证券投资计入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会计准备,会计期间投资的浮盈与浮亏将在资本公积科目反映,因此造成9月30日,国寿的资本公积余额较年初973.69亿元大幅减少了40.26%至581.70亿元。
而太保的三季报显示,在三季度太保增持了华夏50ETF、上投阿尔法、华夏优势增长、基金安顺以及中国联通,减持了攀钢钢钒、工银强债A、华夏回报、招商安本增利以及宝康债券基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08-10-28)
中国人保否认退出“华闻系” 欲卖非核心资产 刚刚入主中诚信托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人保”),日前却传出其将从“华闻系”退出的消息。一位中国人保相关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表示下一步会对“华闻系”资产进行整合和处置。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人保已经完成对华闻控股旗下资产的评估,计划处置其资产进行套现,以全身而退。对于此说法,上述人保人士予以否认,表示中国人保不可能退出华闻。
不过,该人士指出,中国人保会对其华闻旗下资产进行必要的整合。“就华闻控股自身来说,层级较多,投资战线拉得过长,投资领域过于分散,毕竟我们的人力和精力有限。”
去年,中国人保通过旗下子公司中国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人保投资”),参与重组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闻控股”),并于今年6月以8.62亿元获得其55%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入主华闻控股,意味着中国人保借此拥有了华闻旗下2家信托公司(中泰信托和国元信托)、1家券商(联合证券)、1家基金公司(大成基金)、3家期货公司(华闻期货、迈科期货、瑞奇期货)等多张金融牌照。
华闻控股除了在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领域布局外,还拥有大量的房地产和传媒等资产。华闻控股的子公司新黄浦是上海市较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控股多家房地产公司。而另一家子公司华闻传媒则转型为传媒企业,代理证券时报、华商报、新文化报、华商晨报和重庆时报等媒体的广告、发行和印刷业务。
上述人保人士表示,“我们会考虑出售与保险主业无关的资产,主要保留可以为我们带来增值的业务模块。” 吴焰接手中国人保后,加快了综合经营步伐。本月,中国人保获准入主中诚信托,从而间接获得其手中的国都证券、中诚期货和嘉实基金等三块金融资产。
作为华闻控股股东的人保投资,虽然被人保集团赋予资本运作、直接投资和存续资产管理三大平台的使命,但由于成立只有一年多,打理起关系错综复杂的华闻,不无吃力。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人保投资缺少足够的人手来管理华闻的资产。据了解,该公司总部在编员工仅有30名左右。(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29)
天安保险再度酝酿10亿收购恒康天安外方股权 10月29日消息,日前,恒康天安内部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国内第8大财险公司天安保险正酝酿收购其旗下合资公司恒康天安(John Hancock Tian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 Ltd.),并有望成为其全资控股公司。
据悉,恒康天安是由美国恒康金融集团与中国的天安财产保险公司合资组建的合资保险公司,因受国内保险业法规的制约,双方协定各占51%和49%的股权。2004年4月,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以111亿美元收购了恒康人寿公司,创下该国史上最大收购案,继而成为恒康天安的控股公司。其后2005年,因价格和经济环境原因,天安与宏利的股权转让合作计划最终告吹。
该人士还透露,目前,在预备收购计划的同时,恒康天安也正预备在南京等地开设分公司及办事处扩展业务规模。如果宏利和天安双方就收购计划达成协议,最终的收购及再注资计划涉及金额将可能超过10亿元人民币。(新民晚报 2008-10-29)
投资海通 保险公司浮亏近8亿 日前,多家保险公司都在为即将经受解禁大考的海通证券愁眉不展。“持有海通证券增发股40%的保险机构,目前浮亏已近8亿元。各投行预期其股价还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到解禁套现时,保险机构亏损多少还很难说。”他说。 从海通证券彼时公布的增发信息来看,共有太平洋、华泰和泰康三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认购,分别持有8000万股、1.3亿股、8000万股,成本价格为35.88元/股,太平洋的解禁时间为今年12月21日,后两家为11月21日。而按照海通证券2008年年中曾推出的分红配股方案粗略计算,三家公司持股数翻倍至5.8亿股,相当于成本价为17.9元/股。
“参与增发的保险机构绝对不止这三家,还有几家中小保险公司隐身于背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称,除太平洋、泰康替其兄弟寿险公司认购之外,其余都是中小保险公司委托华泰、泰康这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和购买相关产品参与增发的。
“在海通证券送股前,中小保险公司合计持股数大约有1.3亿股。”孰料股市风云突变,浮盈转眼变成了浮亏。 (上海证券报 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