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皮海洲:保险资金难当救市重任
 
  继12月初因为“社保基金追加部分股票投资”的消息而炒作社保基金之后,近日保险资金又因为“下一步适当扩大对股市的投资”的表态而受到市场的关注。12月13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今后保险资金将围绕股市适当加大投资力度。吴定富介绍,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比例可以达到15%,目前只有8%,还有7%的提升空间。正是基于吴定富主席的这番表态,不少投资者乃至市场人士又把它与救市利好联系起来了。

  保险资金入市是证监会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成果之一。特别是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如果能够适当扩大对股市的投资,是市场所期盼的。不过,如果将“保险资金适当扩大对股市的投资”这一表态上升到救市的高度,那未免过于夸大保险资金的作用了。

  与股市里所有的投资者一样,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目的也是为逐利而来。规避风险,追求利润,这是所有资金的共性。实际上,吴定富在表述“适当加大对股市的投资力度”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何况保险资金在进入股市的比例可以达到15%的情况下,目前只有8%的入市比例,这也用具体的行动表明了保险资金对当前股市的看法。也正因如此,投资者又如何能寄望于保险资金来救市呢?

  其实,从保险资金入市在股市里所发挥的作用来看,保险资金也没有真正起到维护股市稳定的作用。一方面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一级市场“打新股”,成为打新股的主力。近年来发行的大盘蓝筹股,保险资金总是获得最多的股份。从这一点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其实只是在与其他投资者争利而己。另一方面就是成为市场“做空”的主力。今年来股指一路下跌,保险资金的一路做空“功不可没”。因此,保险资金根本就不是股市的稳定资金,承担不了救市的责任。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保险资金的投资水平有关。如中国平安238.7亿元对富通集团的投资几乎全部打了水漂。又如太平洋、华泰、泰康这三家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的海通证券定向增发,最终又随着海通证券解禁股的上市而形成巨额亏损。以保险资金目前的投资水平,恐怕也很难胜任救市之责。
(新京报  2008-12-18)

寿险:低利率促使回归保障本质

  正如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仍有一定降息空间”,降息政策体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但值得关注的是,12月22日下调利率后,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2.52%降至2.25%,这已经低于寿险产品预定利率2.5%的上限,余下人民币二、三、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则分别降至2.79%、3.33%、3.60%。

  “以下调后的利率水平来看,保险产品应当是好卖了。”12月22日晚,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当保险产品回报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时候,自然会增加保险产品的吸引力,随资本市场难见起色,银行存款回报渐低,视保险产品为储蓄替代品的消费者,无疑会视保险产品为更好的资产配置渠道。

  但有不同意见认为,尽管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上限,这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目前尚难给出定论。

  “如果视保险产品为储蓄替代品,消费者有可能将保险回报和存款利率进行比较做出选择,但如果消费者更看中保险产品的保障性和经济补偿功能,不论降息与否,未必导致保险消费需求因此出现明显变化。”某中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对记者称。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收入预期下降,承保需求被普遍认为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诸多分析人士称,尽管降息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寿险产品吸引力,但降息未必会扭转2009年寿险保费增速放缓的趋势。

  “从公司经营层面看,在利差益将可能于低位持续徘徊的情形下,保费收入增长对于寿险公司无疑具有双重含义。”中金公司近日一份分析报告同样认为,因投资收益率不断下挫,较低的保费收入增长将会减缓新增投资对寿险公司总体投资收益的稀释,从而保证公司获得相对稳健的经营业绩和利润率;但另一方面,保费收入作为判断寿险公司业务规模发展潜力的最直观指标,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风向标作用显而易见,保费收入增速的大幅放缓将成为显著影响投资者信心的负面因素。

  另一点不可否认,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降息无疑会对保险利差构成负面影响,尤其会拖累未来新增资金及面临到期的定期存款的回报率,因此有担忧认为,如果保险产品回报率低于其资金运用收益率,那些对利差依存度较高的新保单,销售得越多,则意味着利差损失越大。

  “因此,在利差收益可能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何在维持保费收入的适度增长和维持一定的净利润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摆在寿险公司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中金公司分析报告指出。

  的确,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目前以保险公司20%至30%资产为现金和定期存款形式、逾80%资产为固定收益类投资的投资结构,无疑加剧了降息对保险利差造成的影响。

  “我们预期在2009年,中国降息进程还将持续并进一步深入,可预期的低利率环境将成为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关键因素。”中金公司分析报告进而指出,持续降息和不断走低的CPI走势将驱动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继续下滑,持续低迷的债券收益率水平和难以寄予厚望的股票投资收益,将拖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由此预期,2009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将随旧债到期和新增投资而逐渐下滑,投资组合将更侧重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中长期债券投资份额将明显增加。

  该报告同时认为,在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可能难有起色甚至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尽管大幅降息为寿险保单资金成本下调提供了更大空间,有助于缓解目前的“利差损”困境,但2009年可预期的低利率环境将导致利差益持续在低位徘徊,寿险公司仍然很难获得合理的利润空间。

  因此在低利率环境下,减小保单对利差的依存度、倡导“寿险业回归保障本质”的呼声再起。自今年8月以来,监管层已经明确强调要严控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增速,调整寿险业务结构,鼓励开展保障型、期交型产品,降低寿险企业经营风险。业内一致认为,倡导寿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将成为一段时期内寿险业务发展的主流导向。(金融时报  2008-12-23)

                              业务模式失效 外资保险公司收入大幅缩水
  
    投连加银保业务模式的失效,正使得外资保险公司陷入业绩缩水的困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多家外资寿险保费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有的保险公司在局部地区收入缩水达四成多。

  最新数据显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11月份有外资股东背景的保险公司上海市场的业务收入出现不同幅度下滑:以海康保险为例,该公司11月份投资型保险保费合计为448.78万元,较10月份的672.74万元下滑33.29%,保费收入合计为795.75万元,较10月份的940.39万元下降15.38%。此外,金盛保险11月份保费为1173.19万元,较10月份下滑22.53%。光大永明保险11月保费收入为283.14万元,环比缩水达46.05%。
  此外,美国大都会、德国安联集团等多家外资保险巨头在华子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

  祸不单行的是,投连险误导销售引发的多起集体退保事件让外资险企面临着信任危机,使得外资保险公司业务陷入困境。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沪上投连险产品保费总额仅有1亿元,不足6月份的三分之一。其中,11月份海康保险在其总部上海的投连险销售保费收入首度出现负值,达到-199.49万元,较10月份减少了477.86%。投连险业绩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外资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市场份额的下降。据不完全统计,11月份在沪外资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市场占有率较10月份减少近5%。此外,在江苏浙江等地的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也出现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上海市场,平安人寿11月单月保费环比却增长了12.23%,包括人民人寿在内的多家中资寿险公司单月保费环比出现了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中外资寿险公司业务结构的不同,是造成中外资寿险公司业绩冰火两重天的根本原因。”该人士认为,因为受到资本金规模以及资产配置的限制,大多数外资险企为了扩大规模,建立了“以投连险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以银保为主的销售渠道”这样一种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虽然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为外资寿险公司带来快速的保费增长,但是在下半年资本市场急转直下的背景下,投连险和银保渠道的销售大幅下滑,公司业绩也出现大幅缩水。

  “由于大多数中资寿险公司及时转舵,把分红险和传统寿险业务作为销售重点,才保证了中资寿险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某中资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证券时报  2008-12-23)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
  
    12月22日,IBM公司在京表示,中国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而在2010年,中国的保险业务收入将突破万亿。
 
  IBM认为,虽然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对中国的保险行业产生直接冲击,但很多负面的因素已经显示了未来更加严峻的局势,保险企业业务发展侧重点应该从增加收入转移到成本控制,同时研究潜在的并购机会,在新的业务领域内重新考虑业务流程外包等。(上海证券报 2008-12-23)
保险行业: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定繁荣

                              中国寿险保费收入在过去9年增长8倍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寿险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不断深化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把中国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基地之一,也带来了人均购买力的提升,个人财富的积累,这些因素直接推动了寿险业务高速发展。

  在2007年人身险保费总额达到5,038亿元,但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寿险保费仅为44美元,相当于工业化国家寿险保费收入的2%,在2008年虽然相比2007年有接近50%的增长,人身险保费总额预计能达到7,350亿元,也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寿险保费收入的3%。
   中国寿险行业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人均保费不太适合作为一个直接比较的指标,人均寿险保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更好地衡量了一个国家寿险行业发展程度。

  2007年中国人均寿险保费占人均GDP的比重为1.8%,2008年寿险保费收入相比2007年有接近50%的增长,人均寿险保费占人均GDP的比重也上升到2 .3%,近年来中国人均寿险保费占人均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符合寿险s曲线理论,即经济发展(用人均GDP表示)与寿险保险市场发展(用寿险保险深度表示)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一条s曲线,当收入上升,寿险深度(寿险保费占GDP的比重)也随之提高。

  根据s曲线理论,未来十年中国市场的保险深度会持续目前增长的趋势,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有望逐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假设2009年-2018年寿险保费年均增速保持20%,201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将达到4.5万亿元,人均寿险保费达到450美元,预计接近2018年的全球人均寿险保费的平均水平。

  此外,即使当中国寿险市场发展成为成熟市场,也并不意味着停止增长,长期看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依然会非常可观,美国(2007年人均GDP4.6万美元)寿险保费收入在过去10年中就增长了47%。(顶点财经  20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