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保险监管要防范深层次风险 2008年,金融海啸全球漫卷,中国证券市场低迷不振,中国保险业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如何在风浪之中洞察风险,严加防范,从而站稳脚跟、维持中国保险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成为摆在保险监管机构面前的头号课题。
2007年以来,寿险市场上,投资型业务异军突起,银保渠道收入井喷式飙升,寿险保费强劲增长,但保险产品与其保障本质渐行渐远,也由此埋下隐患。2008年上半年,虽然股市深幅下挫打击了投保人购买投连险产品的积极性,但银保业务持续猛涨,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其实已经危机四伏,寿险公司业务结构恶化,产品盈利能力下降。
2008年下半年以来,保监会快速出手,着力控制上半年急速飙升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增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开展专项检查与整顿工作。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各种场合、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应大力发展长期性、保障性业务,改善寿险业务结构,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11月,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对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的管理。《管理办法》对各类产品的特征描述、退保、信息公告、保单状态报告和客户回访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硬性规定。一方面,倡导寿险产品回归保障;另一方面,对人身险新型产品严控风险。双管齐下,以免再蹈本世纪初的投连险覆辙。
回首近几年中国财产险市场,保费收入高速增长,业务结构严重失衡,价格竞争则愈演愈烈。长期来看,这种恶性价格竞争无疑是不可持续的,2008年以来,监管机构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2008年7月以来,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与财险行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旨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保费充足性和资产质量,控制保单获取成本。监管重点包括:确保公司保费收入、赔案和赔款、各项成本费用、各项责任准备金等基础数据真实可信,全国多个地区实行机动车保险“见费出单”制度。保监会还要求财产险公司建立健全系统理赔服务标准,规范理赔流程,切实提高理赔时效。同时,严格执行报批或备案的条款费率,严禁保险机构对条款费率报行不一,各公司分支机构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扩大或缩小保险责任,不得随意变更总公司统一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12月,保监会发文,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提出明确要求,公司主体要具备7项基本条件,当公司前一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50%时,立即停止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保监会不仅保留了投资型产品最高收益率的规定权,当货币与资本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保监会有权限制或停止保险公司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审批和销售。
2008年下半年以来,机动车保险市场的规范程度有所改善。主要表现为保单折扣幅度减少,销售渠道佣金费率执行更为严格等。监管的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严格监管将有助于重建市场秩序,财产险市场的风险也将由于业务规范程度的提高而得以逐渐控制。
今年7月,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此规定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明确提出了三级分类监管要求,首次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的公司进行单独划分和制定相应监管措施。12月,更进一步对再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编报制定规则、对财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类监管信息报送制定细则。保监会正在不断深化更为全面、更加科学的监管体系建设,对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的监管思路日渐清晰,密切关注国内外各类风险转移对中国保险业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同时,保监会也更强调维护投保人利益。
“必须将防范化解风险置于保险监管工作的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坚定地表示。风起云涌之际,更是考验行业监管水平的时刻。 (中国保险报 2008-12-22)
外资寿险人员流失10%-24% 信任危机影响客户
曾几何时,国内外资寿险公司外方股东的显赫背景和丰富的产品、服务和市场拓展经验令人称羡。
但今非昔比。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合资寿险公司的外方股东,比如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大都会人寿、荷兰国际集团(ING)、德国安联集团等国际保险巨头都经历着煎熬。
“外资寿险公司对外方股东的名头避之不及。不仅波及到品牌,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客户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业务。”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表示。
外资寿险公司光环渐退 单一模式制约发展
11月28日,北京开和迪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由保监会指导的2008年全国寿险公司客户满意度调研项目结果。调查显示,外资寿险公司和中资寿险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分别为43.6%与57.7%。
从10月的“成绩单”上来看,友邦、金盛、中德安联、海康、联泰大都会等公司业务下滑明显。虽然没有直接业务关联,但外方股东的影响令国内外资寿险着实感受到了冬日的寒冷。
针对这一结果,东方证券分析师王晓刚说:“拖累外资寿险企业的除海外信贷危机外,更多的是投连+银保相对单一的销售模式。外资寿险公司以前靠海外专业服务和全球网络吸引国内客户,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吸引力大打折扣。目前国内股市低迷, 投资型保险在熊市中不利于吸引客户。”
开和迪咨询总监毛建庆介绍:“今年外资寿险公司的客户满意度低于中资寿险公司,原因一方面和外资寿险公司的布局有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要求有所不同,部分外资公司推出产品的匹配度可能不够高。另一方面,外资公司和中资公司在客户构成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外资公司的客户相对年轻、学历高、收入高,这种差别也决定了他们的期望值不同。此外,一些相对市场份额较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表现不佳也影响了外资公司的整体水平。”
本土化成外资寿险“突围”之路 不再盲目宣扬外方股东品牌,稳扎中国本土经营也许是目前外资寿险公司重点发展的策略。
友邦11月宣布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兴建商务区,整合亚洲地区后援部门和AIG其他子公司的数据服务中心;奥运期间中宏保险为中国跆拳道队官方赞助商;总部在天津的恒安标准人寿配合政府政策推出“滨海创新型企业养老金计划”;光大永明保险公司也专门推出适应天津滨海新区新政策的年金产品。
外资寿险公司还与高校密切合作。举办竞赛,设奖学金,开办精算中心等项目既扩大宣传,又为公司做人才储备。如中大——友邦精算考试中心,南开——光大永明精算考试中心等合作项目为培养保险人才提供了更多途径。
外资寿险公司还致力于培养一支本土化团队来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如友邦的一线销售人员全部是当地引进,并实行分区域营销。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等外资寿险公司的销售团队也是以本土员工为主。他们认识到,不论是在业务拓展、市场推广,还是经营管理等方面,本土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此外,外资寿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特色服务维护客户关系,这是其它竞争者不易模仿和掌握的稀缺资源。外资寿险公司通过提供各自的增值服务和举办富有特色的客户服务节、慈善公益等活动维护与客户的关系,逐渐扩大固定客户群。
针对上述情况,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说:“本土化对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顺利发展有重要影响。虽然外资寿险公司技术水平高、经营理念先进且资金实力雄厚,但保险产品和服务最终要符合当地人的需要及他们的思想观念才能取得很好的发展,外资寿险公司这样的调整是需要一直重视的。
外资寿险人才流失率10%-24%
除友邦因为历史原因成为唯一独资的寿险公司外,其他公司多为外资保险巨头与国内非保险行业巨人的合璧。如中石油与意大利忠利保险、中粮集团与英联保险、中海油与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北京首创与大都会保险的几个合资公司中,由于中方出资人的超大型国企身份,显得引人注目。
对外资来说,与国内特大企业联姻并掌控经营权,可利用中方股东在市场中的支配力开展业务,迅速占领市场。
普华永道今年三季度发布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显示,外资寿险实现在中国未来增长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招聘,中外股东内耗是制约合资保险发展的首要因素。
一家合资公司副总经理透露:“一般而言,在风险控制和产品设计等领域吸取外方经验,业务主管由外方指定,副总经理由中方股东人员担任。而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主管间常在业务战略、业务模式等问题上产生冲突。”
普华永道审计部合伙人韦艾理表示:“众多受访者强调难以在全部职位找到合适的人。尤其是高管、精算师,及分支机构管理人员。68%的受访者反映人才流失率在10%-24%之间,并预期此问题将持续至2011年。”
此外,标准普尔发布的《多种因素推动中国保险业向前发展》报告称,中资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日益与国际惯例接轨,且专业化程度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日益关注盈利能力及风险管理,确保业务和财务状况长期可稳定。外资寿险公司所面临的更大挑战来源于中资寿险公司的日益成熟和强大。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常根发表示:“一般来说,中资寿险公司有本土化强,网点多等优势,外资寿险公司有先进保险理念和管理经验,售后服务好。保险与其他商品不同,购买后还需要保险公司提供经常服务,如缴费、生存金领取、理赔等。因此,无论中资外资,重点看实力和服务质量。”(理财周报 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