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保险公司产品同质化惹隐忧 有消息称,目前保险监管部门正在酝酿对保险创新产品实施1至2年时间的保护期。此举若能得以实施,将成为保险监管部门鼓励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举措,值得关注。 同质化惹隐忧 保险产品同质化历来是保险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某保险监管部门的高层领导曾将此现象称之为“一张保单卖全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保险市场产品雷同、且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 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各家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降低,“差异化竞争”被销售话术、比拼所取代;保险公司的管理手段流于“隔靴搔痒”的形式,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现象屡禁不止;市场千呼万唤的保险创新产品常被不合“国情”而拒之市场,保险产品的卖点与亮点混淆…… 保险业变得不思进取,以至于发展十多年来,产品的开发仍大大落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 保险产品混同于一般银行投资产品,畸形、边缘化、缺乏个性,成了保险产品的通病,以至于在大众眼里很难区分保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说同质化现象阻碍了保险业的正常发展并不为过。 应避免进入误区 其一,同质化并不能完全依靠时间限制来防止。事实上,以保险市场上竞争主体众多而言,实施1至2年时间的保护期,只是从时间上进行拖延,并不能从本质上对产品的同质化功能进行有效的制约。所谓的“保护期”过后,保险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很可能会故态复萌。 其二,“以旧换新”的招数需要引起重视。不排除一些保险公司出于市场竞争或市场占有率所需,对某类老产品进行改良后投放市场。 其三,如果一些保险公司以创新之名,纷纷推出不合时宜或是意识过分超前的新产品,相关的保险监管又相对滞后,那么对产品创新所带来的伤害会更深。 监管、经营创新需同步 保险产品创新,并不仅仅是简单产品更新换代,也反映出了保险监管者乃至保险经营者的市场与经营思路是否创新、市场监管手段是否创新。 只有建立在对市场需求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保险产品的创新才会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如果市场与经营思路滞后,则监管手段必然滞后。直接带来的后果是,无论保险产品创新保护期有多长,依然难以遏制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产生。 所以,在保险产品创新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如何把握平衡点,确需要监管部门与保险公司深思熟虑而后行。(东方早报 2009-02-15)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作为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近两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日趋扩大、参保农户数量的日益增加,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体系缺失的问题也日趋紧迫。 “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如今已迫在眉睫。”2月17日,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董波表示,“随着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扩大,各经营主体亟须通过该机制确保财务状况稳定,从而平抑农业保险的价格水平,防止农业保险保费水平灾年过高、非灾年又过低的情形出现。” 据了解,保监会从2003年开始加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着手研究农业保险发展的各种模式方案,积极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并陆续批准了几家专业农险公司。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开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补贴,农业保险迎来了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春天。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都给农业保险的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补贴政策纷纷出台,农业保险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积极作用得以充分显现。”在董波看来,“政策好”是近几年农业保险得以快速发展的首要原因。此外,“人努力、天帮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由于有了政策和政府的组织保障,各家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也纷纷加大了推动力度,在农业保险的机构网点建设、财务支持、人力投入方面都不同程度予以倾斜。监管部门更是对开办农险业务的公司予以大力支持,高度关注农险业务的发展状况。不仅如此,由于近几年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灾害,连续5年的丰收、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这些都为近几年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农业保险更应当关注防范风险。”董波介绍,世界各国在推进农业保险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农业易受巨灾风险事故的袭击,一旦出现大面积旱灾、水灾等灾害,农业保险连续多年的丰年结余可能不足以弥补一次巨灾造成的损失。“目前无论是农业保险的品种、承保面积还是风险额度都很大,因而建立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非常迫切。”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试验之初就着手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的。有部分试验的省、区、市安排了诸如“大灾基金”的区域性风险基金,但与农业保险需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运作模式上都相去甚远。既无巨灾赔偿准备,也无分散风险的其他安排,这样的农业保险试验经营无疑是一招“险棋”,等于将风险都集中到各级地方政府身上,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隐忧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政策层面的讯息已经显示出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中央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为农业保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对于农业保险而言,相应立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协调机构、经营原则等各项关键问题,这对于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将至关重要。”董波如是说。(金融时报 2009-02-17)
转介绍架空银保销售新政 误导风险仍存在 将投连险清理出银行储蓄柜台,仍难根除误导销售风险。业内资深人士近日表示,在很多没有设立理财柜台的银行网点,通常有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驻点。当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大堂经理就将其介绍给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这种被称业内俗称为“转介绍”的方式,同样为投连险产品有可能引发的诱导风险埋下了隐患。 此前,保险公司将不具有保底收益的投连险产品放在储蓄柜台销售,使得不少消费者对投连险的投资功能产生误解,进而引发了系列误导销售的风险。为了扭转这一情况,保监会近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要求从今年3月15日起,银行的储蓄柜台不准再销售投资连结保险,而只能在理财中心和理财专柜进行销售,并且由受过不少于40个小时专业培训的理财经理进行销售。 尽管距离3月15日实现投连险全面撤出储蓄柜台的大限尚有时日,但是目前在各大银行的储蓄柜台上都已经难觅投连产品的踪迹了。不过,沪上一保险公司负责人则指出,“从去年开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保险公司开始在理财柜台销售产品,现在把投连险从储蓄柜台撤出,其实对保险公司的业务影响是相对有限的。”该人士同时表示,通过银行大堂经理“转介绍”的方式,即便是在理财柜台销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误导销售风险。 其实,在转介绍的背后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一对一模式在作祟。某合资保险公司银保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员要负责至少100家银行网点的日常销售业务。而眼下在一些中资保险公司,一个银保业务员仅仅代理不到10家网点,甚至是一对一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代理”业务其实变成了保险公司“自理”业务,银行对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过程中的误导销售风险无法完全掌控,从而埋下了误导销售隐患。 对此,某合资保险公司银保部门负责人坦言,仅仅将投连险撤出储蓄柜台,并不能将误导销售风险拒之门外,关键是要改变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驻点销售的模式。该人士认为,判断一家保险公司是否采用了这种销售模式,可以从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人员总数量的多少、银行网点与业务员比例大小以及公司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中资保险公司这三个指标不仅远远高于同业,还在进一步增长,这就意味着,银行渠道保险销售风险或有上升趋势。(证券时报 2009-02-20)
麦肯锡诊断中国寿险市场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2月17日在一份研究结果中指出,到2012年中国寿险市场的总保费将从2008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到1600亿美元,中国有望在2015年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五大寿险市场之一。 麦肯锡称中国寿险潜力巨大,尽管中国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已十分迅速,但中国寿险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目前中国的寿险产品渗透率仍远远落后于亚洲其他市场。2007年中国的寿险渗透率(以保费占GDP的百分比计算)仅为2.0%,而相比之下,印度和中国香港分别达到4.3%和10%。中国的人均保费仅为5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人均寿险保费的2%。 虽然目前中国的寿险产品渗透率仍远远落后于亚洲其他市场,但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仍保持乐观。中国消费者的储蓄方式逐步从现金转为储蓄及投资产品,这已经成为推动寿险市场发展的动力。未来寿险的竞争将更多转向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目前二三线城市的人均实际GDP增长比一线城市高出2%。 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资深董事白德范表示,未来存在数个长期趋势表明中国的寿险行业在中长期内会蓬勃发展。白德范预计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中国将有5000万至7000万个家庭突破年收入10000美元的大关,从而加入中国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大军。这将导致1亿至1.5亿能够初次购买寿险的新客户的产生。 尽管2008年我国保险市场出现“得银保者得天下”的局面,但麦肯锡公司指出,中国寿险行业的银保利润率是零,其中,银行所要的高佣金是个重要因素。据相关媒体报道,为抵制佣金高额要价,江西个别地区的保险公司甚至开始了集体反击,对违规银行进行“封杀”。 另外,麦肯锡公司还指出:中国寿险市场仍然面临三方面挑战。虽然中国的寿险市场在中长期内将迎来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当前金融危机、缺乏差异性以及竞争态势变化三个方面的挑战。国内寿险市场依然缺乏差异性,一是太过强调保费规模的增长而忽略品质和专业性。二是太过依赖价格竞争而对质量和创造价值不够重视,目前银保渠道利润率过低,一些公司以牺牲产品利润为代价获得市场份额。第三方面的挑战则来自整个寿险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从数据上看,本地的进取型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3%提高到2008年的30%。 不过白德范同时表示,尽管经济环境颇具挑战,但中国寿险公司在未来几年仍面临实现其业务增长的大好时机,前提是能够重新考虑自身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增长最为强劲的市场之一,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也有条件将其业务扩展至新的地区。(东方早报 2009-02-22)
1月寿险保费增速跳水 2月23日,业界最为关注的保险行业1月份经营数据公布,其中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数据显示,今年1月,寿险业未经审计的原保费收入达到783.47亿元,相对上年同期708.29亿元同比增长了10.61%。 和2008年1月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9.9%的超高增速相比,10.61%的保费增速,可谓“大幅跳水”,为寿险业迎来了这个低调的“开门红”。 数据同时披露,在44家中外资寿险公司中,有26家寿险公司出现了保费收入的正增长,另18家寿险公司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负增长,尤以中小型公司及外资(包括合资)寿险公司最为明显,包括遭遇投连险退保风波的生命人寿。 正如业内人士先前预期,2009年初寿险保费增速将出现“跳水”,反映出在投资环境低迷和监管层决意调整寿险业务结构的内外因作用下,上年同期明显带动中小型及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超速增长的银保投资型业务,出现了明显的收缩。 中资:逾二成“负增长” 据保监会公布的20家中资寿险公司1月保费数据显示,有15家中资公司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正增长,另有5家寿险公司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根本原因在于银保业务的大幅收缩。 作为占据寿险市场近半壁江山的行业龙头老大,中国人寿今年1月份兼顾了业务规模和结构调整的双重需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41%,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环比增长147%,业内评价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开门红”策略。 相比之下,银保渠道万能险仍然维持同业最高结算利率水平的中国平安,取得了1月保费同比增长23%的“开门红”,并且在其最为倚重的个险渠道,分红险销售超过了万能险,体现出分红险和万能险两者并重的销售策略。但业内人士预测称,尽管以个险为重的渠道策略,有助于平安维持保费收入的合理增长,但平安相对较高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同样难逃下调的命运。 在15家实现保费正增长的中资寿险公司中,除幸福人寿等个别新公司因开业时间较短而呈现同比增速极快的情况外,中国人保旗下开业时间近四年的人保寿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3.45倍;据该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称,这与中国人保自2007年以来加速全国布局且个险、银邮代理、团险、互动等业务队伍初具规模密切相关。截至2008年1月底,人保寿险省级机构有29家,地市机构为169家,县市机构237家,而到目前,其省级分公司已达31家,地市机构开业205家(含省公司营业部),县区机构开业540家;另以销售队伍规模为例,截至2007年底,全系统营销员达25000多名,2008年一季度,销售队伍总规模达50231人,目前销售队伍人力数已升至10.77万人。 自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依托银保渠道带动保费收入出现“井喷式飙升”的投连险和万能险,分别在2008年出现了急转直下和“先扬后抑”的命运。天津等地一度发生的投连险集中退保事件,令部分存在严重销售误导行为的寿险公司声誉大损,并直接导致其业务大幅下滑,如生命人寿,今年1月保费收入同比下滑62%,位居中资寿险公司之首。 外资:重新审视发展战略 相比之下,24家外资(包括合资)寿险公司交出的今年1月寿险保费“成绩单”,则显得“差强人意”:有11家公司取得保费收入的正增长,另13家公司取得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有公司保费收入的下滑幅度甚至高达90%以上,充分暴露出外资险商过度依赖于银保渠道并借助于投资型业务抢占市场份额这一发展路径的深层次矛盾。 数据显示,招商信诺、联泰大都会、光大永明、首创安泰、中德安联这5家公司,1月保费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80%以上,分别下滑92.85%、89.52%、84.70%、84.57%、83.98%。这些自2007年以来竞相推出投连险等理财型产品的外资险企,在2008年1月收获了亮丽夺目的“开门红”,但仅仅时隔一年,却不得不面对保费收入犹如刀砍斧削般地锐减。 面对保费收入的“冰火两重天”,某外资险商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因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短,一方面“水土适应”的过程不可避免,一方面难以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完成全国布局并实现快速增员,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格局,公司更青睐于借助银保渠道网点遍布全国、有效节约自身人力成本的优势,通过投资型保险产品快速做大保费规模并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份“成绩单”中,除个别新公司外,恒安标准人寿和中新大东方人寿分别取得了60.57%和59.56%的同比较高增速,另有4家公司的保费增速多为20%左右的水平,相对于上年同期保费收入出现的几何级增长,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缩水”。(金融时报 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