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科法斯信用保险:中国首次列入负面观察 “全球信用危机正在蔓延,无一经济体可幸免,包括金砖四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已将中俄两国置于负面观察之列。”2月10日,国际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集团(下称科法斯)大中华区副董事总经理方迩国表示。 与此同时,受益于金融危机,贸易信用保险需求大增,科法斯全球贸易承保额增长了14%,而中国国内贸易承保额增长了40%,增幅远超其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缘何列入负面观察? 科法斯对信用危机的一般定义是——短时间内企业出现大量的欠款现象,即信用保险公司收到的索赔申请骤增。此次中国被降级,并非目前企业欠款大幅上升;“而因为中国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甚深,同时出口企业新接订单的销售增长出现下降。”方迩国说。 另外,方迩国表示,还基于中国主要出口对象国都处于危机之中——预计中国出口企业的一些大客户可能会出现付款问题,进而影响中国企业本身的付款表现。 科法斯调查发现,受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依次是服装、纺织、轻工等以出口为导向、以出口到发达国家为目的行业,像轻工里面的玩具行业、珠宝首饰行业、汽车、建筑行业等;尤其是汽车零配件的供应商。 而相对抗危机能力比较强的行业,则依次为制药业、农产品行业、环境、能源、基础设施。“这些行业正好与中国政府出台的经济振兴计划相一致,主要针对国内市场。”方迩国说,“考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抗危机能力,关键看该企业产品面向出口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内贸信用险提速的尴尬 经调查,科法斯还发现目前企业在国内贸易方面越来越多采用信用销售。但其原因不在于对客户的企业更具信心,而是客户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融资——迫使供应商向其提供放账信用销售,否则客户就停止供货。 方迩国解释,此种状况相对危险,因为一个企业若采取信用销售,原因是其客户无现金,无奈放账;一旦其无能力还清货款的话,导致企业自身也可能对其供应商产生预期欠款,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幸亏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让银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方面贷款,但措施产生效果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据悉,目前,科法斯全球贸易承保额增长了14%;大中华区的贸易承保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而中国大陆地区的贸易承保额增长了40%。 对此,方迩国表示,科法斯在大中华区和中国的业务增速远超集团的全球平均水平;大中华区的业务量占集团全球业务量约3%左右;尽管全球的经济局势非常严峻,但其一直在增大对中国的承保力度。 “当然,如果危机进一步深化和恶化的话,我们可能会收紧承保政策;不过,目前情况下,科法斯还是继续支持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方迩国说。 似乎经济环境下滑,遇冷的内贸信用险正在升温;可对承保商而言,并非利好。媒体曾报道,现在,不少企业希望通过购买内贸信用险来降低风险,而一直想扩大信用险份额的保险公司却在退缩。原因在于,贸易环境恶化导致理赔猛增。据称,目前国内除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外,其他多家从事国内贸易信用险的保险公司已暗中停办该项业务;但此事并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 而中国信保数据显示,去年1-10月份,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承保金额达772.6亿元,同比增长978.5%,向企业支付国内贸易环节的赔款达4072.7万元。 受制有关政策,科法斯在国内的承保业务通过平安财险来完成,主要为内贸信用险,其合作始于2003年10月。截至去年底,平安产险累计为2000元的放账销售提供了风险保障。 的确,“业务量增加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赔付量抬升;就近斯观察而言,科法斯的承保赔付率也有所增长——全球赔付增长率47%,中国增速约为50%。”方迩国表示。 另据透露,科法斯在国内贸易险项下的一部分赔付,是因为买家的公司虽在中国注册,但母公司可能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台湾和香港的投资商。换言之,其在中国境外机构发生的经营问题,导致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也出现了付款问题。 对此,方迩国称,该状况并不意味着一个完全依赖中国国内市场的本土企业出现了问题;是以出口为导向、利用中国政策或劳动力优势的企业,在从中国境内出口到中国境外的过程中出现了付款问题。 而且,上述情况与平安本身在国内贸易信用险项下的赔付并无直接关系。原来,一些在华注册的外资企业,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没法还钱了;但在科法斯统计数据里面,仍统计在中国的整体数据内,导致中国企业的付款欠款指数也计入当中。 不过,平安财险方面表示,其赔付率跟过去相比,确有所上升。(经济观察报 2009-02-16)
上海金融产业基金20%股权“待嫁”或寻大型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产业基金股权出现了变数,将有20%股权另觅“买家”。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兼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2月17日出席“浦发银行、北京产权交易所以及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并购贷款融资战略合作协议”之际表示,上海国际集团和中金公司将各自持有上海金融产业基金40%股权,而剩余20%股权则仍处于“多方选择、平衡”过程之中。 首期80亿资金仍在募集 据吉晓辉透露,上海金融产业基金注册资本金将有可能为2.5亿元人民币,而目前首期80亿元资金仍处于募集过程中。这也是有关上海金融产业基金注册资本信息的首次披露。 此前有消息指出,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由上海国际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中金公司”)合资发起设立,双方各持50%股权,投资方向将主要集中于上市前的金融机构股权等。 吉晓辉表示,上海国际和中金公司将各自出让所持10%上海金融产业基金股权。 对于此次股权变动消息,一位资深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人士表示,上海金融产业基金设立之初,对于股权分配就曾有过“40-40-20”的设想,随后由于上海国际、中金之外的第三位股东难于寻觅遂改为“50-50”,“而现在各自出让10%,寻觅第三位股东主要出于募资的考虑。”该人士进一步说:“寻找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并使其占有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的适当权益,这对于随后的募资也是有帮助,现在这种情况下募资很难。估计可能会寻找大型的保险公司这样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来参股。” 对于首期80亿元资金募集,吉晓辉充满信心:“首期80亿元资金募集肯定没有问题,目前有多家机构感兴趣。” 2007年9月,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二批产业基金试点之一。 签署并购融资合作协议 浦发银行17日联合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署了《并购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和《商业银行并购融资合作协议》。参与各方并未透露并购贷款的具体授信额度、目标行业企业等信息。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表示,该行并不会有意设置并购贷款授信额度上限,而是“将根据具体项目需要来安排”。 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在公司并购业务中,并购资金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为配合与浦发银行及上海其他机构的合作,北交所近期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更好地发挥市场平台机构的资源优势,也为更多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支持。 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表示,与北交所的合作将有利于浦发银行更好地为首都的央企和国有企业提供并购融资服务。在并购贷款项目方面,浦发银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透露,目前有几个意向项目正在讨论中。(上海证券报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