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巨大灾害和重大事件,直接引发了中国保险行业慈善捐赠的“井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第一份中国保险行业2008年度公益慈善捐助报告披露,2008年,保险行业公益慈善捐资达到7亿元(含捐赠物资折价),捐赠保险保额达到500亿元,总量空前。
该报告同时表示,2008年保险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保险行业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影响力。但2008年的两次巨灾,应该使人们意识到,保险机制比保险捐助更有用。
统计显示,保险业为去年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的捐款约为5亿元,占保险行业全行业捐款的71%。捐赠的保险也主要是为赴灾区救援人员(包括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记者等)提供的意外伤害保险。
据介绍,历年来保险行业的公益慈善捐助涵盖了诸多领域:灾难救助、捐资助学、环境保护、扶贫济困、扶危助残、医疗健康、体育文化等。2008年保险业公益慈善捐赠,除救灾之外的日常捐款,跟往年一样主要流向教育领域,捐助“希望工程”、捐建希望学校、为贫困地区学生捐赠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等,是多数保险企业慈善捐助的主要项目。
2008年,罕见巨灾及重大事件促使保险业公益慈善意识空前强化,几乎所有的市场主体均进行了捐赠,行业内个人捐赠也创造了纪录。尤为可喜的是,保险业开始探索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长效机制,注重持续性投入和专业化运作。近两年,保险企业创设的各类慈善基金会或专项基金明显增加,如中国人寿创设的“国寿慈善基金会”、中国人民保险的“人保慈善基金会”、平安保险的“平安公益基金”、天安财险慈善基金会、明亚保险经纪公司的“天使守护基金”、平安保险高管以个人名义建立的“明园基金”,以及保险企业的分支机构在地方慈善机构设立的扶贫、助残等各类专项基金等。同时,保险业志愿者队伍也在迅速壮大,活跃在社会公共事业、公益慈善事业的各个领域。
但全行业公益慈善投入规模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保险企业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投入规模大,运作专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企业公民”意识,以及自身较为成熟的公益理念和主要投入方向(巨灾捐赠因素除外),如中国人寿公益慈善投入偏重“三农”,中国平安则对教育领域情有独钟。而中小企业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投入小、主题分散,尚处于以公益慈善活动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初级阶段。
报告同时表示,应对巨灾,保险机制比保险捐助更有用。2008年的两次巨灾,使保险业前所未有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险企业慷慨解囊的救灾捐赠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巨灾保险机制的缺失却限制了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相对于巨灾造成的损失,保险业的捐赠杯水车薪,而保险机制在应对巨灾风险和损失上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保险业而言,应对巨灾主要靠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而不是救灾捐助的比拼。相对于“捐”了多少而言,公众更看重保险业“赔”了多少。换句话说,巨灾保险的建立,将较少造成保险业公益慈善捐赠的透支,也较少造成对其他公益慈善项目的挤压。
在协助解决我国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农”问题的解决等,保险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发挥行业优势,将保险业的商业性与公益型有机结合,是保险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比如,部分保险企业积极探索以“农村小额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为着力点,投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据介绍,当前,保险行业公益慈善捐助和宣传均是各企业“单打独斗”方式,项目分散,投入规模两极分化。报告称,保险业公益慈善事业如能够形成行业合力,或进行重大公益慈善项目的投入和宣传,或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保险行业慈善公益捐助报告的权威发布,则能够形成强大声势,有效提升整个行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