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的深刻变化为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1月14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球商业养老金论坛上表示。
在“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险保障体系”的主题演讲中,吴定富肯定了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发展商业保险以分担养老保障压力的途径。
吴定富认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因为,中国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未富先老”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也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也是商业保险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服务退休收入体系的难得历史机遇。
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吴定富指出,其一,工业化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和调整。
其二,劳动力的广泛流动需要商业保险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需要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共同发展,提高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要求商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建立城镇和农村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将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到城镇新居民,对于保障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商业保险应对城镇化挑战的重要课题。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商业保险在完善政府与市场、单位与个人责任分担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吴定富表示。
“中国保险业的深刻变化为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吴定富指出,在近五年,中国保险行业实力,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保险监管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为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保险业在服务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吴定富主席作了如下阐述。
农村养老保险层面,目前,已有18个省(市)的53个地(市、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累计业务规模约为30亿元,覆盖人群近20万人。保险业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小额保险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小额保险产品。截至2006年底,仅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三家公司的农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已达982.1亿元,约占全国人身保险保费总收入的25%。
在补充养老保险层面,保险业的团体养老年金是中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形式,2006年团体年金保费收入为389亿元。中国保监会先后批设了太平养老保险公司等5家专业化养老保险公司。目前,有8家保险机构获得了10个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包括2个受托人资格、4个账户管理人资格和4个投资管理人资格。保险业在法人受托业务中处于优势地位。截至2007年10月底,获得受托人资格的两家养老保险公司共与3000多家企业签订企业年金管理合同,受托管理业务150亿元。养老金公司占企业年金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层面,2006年中国个人养老年金保费收入为237亿元,已开发经营的个人养老金类产品有110多个,产品形态包括传统的定额年金保险、有保底收益的分红类年金、无保底承诺的投资连结类保险等,各寿险公司还开发了各种具有保障功能的储蓄型寿险产品。截至目前,中国保险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保障积累准备金1.5万亿元。
最后,吴定富强调,保险业要不断增强服务养老保障体系的能力:一是增强专业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组建专业化的养老保险公司,培育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障业务中的核心优势;二是增强创新服务能力。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职业规划和行业特点设计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同时,加强与其他经办机构的业务合作;三是增强诚信服务能力。规范经办公司的运作和市场行为。